国网智研院总工 贺之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倒逼电网技术加快升级
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就要加快电力行业清洁低碳转型,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助力能源结构、消费变革。然而,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增长、占比提升,其波动性、不稳定性等特性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新挑战。
国家标准GB/T 31464-2015《电网运行准则》获2022年度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标准项目奖一等奖
近日,国家标准GB/T 31464-2015《电网运行准则》获2022年度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标准项目奖一等奖。这项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牵头起草、全国电网运行与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技术归口的国家标准规定了电网运行应遵循的基本技术要求和基本原则,是保障我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一项极其重要的通用技术标准
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智能防灾减灾技术探索
南方区域极端气候复杂,夏季雷暴、台风和地质沉降等多发,冬季雨雪冰冻和夏秋季山火等极端灾害频发,影响电力系统正常运行,尤其是威胁风、光、水等绿色能源电力供应的稳定性。绿色能源不确定性、极端气候等因素导致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风险问题
赵伟 褚温家 张晶:以新能源主动支撑技术 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双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特征凸显,系统的物理基础、功能形态深刻变化,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挑战。新能源场站需要具备主动支撑能力,拥有接近或高于同步电源的控制特性,支撑系统电压、频率稳定以及提供备用容量。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华北分部开展新能源场站主动支撑技术研究,深入分析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对电网的影响,提出了新能源主动支撑技术要求,助力新能源健康有序发展,推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智能配电终端自动化检测流水线
智能配电终端是配电网的“神经末档”和“触手”,是配电自动化的基础,对提升配电网感知能力、提高配电网可靠稳定运行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十三五”期间配电自动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将有大量智能配电终端投运,仅湖南公司2018年就计划投运安装故障指示器超过20000台。然而,不同生产厂家的故障指示器故障原理各不相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垂需高效的检测装备实现大批量设备的自动检测。传统人工检测方法采用继保检测仪对手工制作的多重线圈加载特征波形来模拟短路或接地故障对故障指示器进行检测,此方法效率低、标准化程度不足,难以满足海量故障指示器的入网需求。 本项目以机械自动化与自动控制技术为基础,深度融合智能机器人、图像识别与物联网等关键技术,设计了一套智能配电终端自动化检测流水线,创新实现了故障指示器产品检定的自动控制与全过程管控,为提高配电线路故障指示器的检测效率和效果、保障配电自动化系统稳定可靠运行、提升配电自动化实用化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电缆健康运行生态圈相关技术研究
他指出,随着社会用电量的大幅增加和电网建设的迅猛发展,作为能源输送通道的电力电缆总里程也呈指数级上升。电缆沟、井数量众多,运维情况复杂,治理难度大等情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随之而来的结构体漏水、电缆浸水及其衍生的相关问题更是层出不穷。降低电缆检查维护工作压力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中电保力研究院依托电力需求,以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及智能科技作为研发方向,为电力客户进行定制化研发。通过智能科技改造,灵活运用“阻锈防凝露技术”、“智能自愈技术”、“凝胶多相态技术”、“活性聚合技术”及“三防”技术等多项相关技术,从源头解决电缆及沟道阻燃、防水、防腐蚀及防小动物损害电缆;气密区划隔离及智能监测等问题。保障运维工作高效稳定运行,打造电缆健康运行生态圈。
国家电网:全场景强化风险防控 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水平
随着电力业务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数据交互场景越来越多,电力信息系统也面临更多网络安全方面的挑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各单位强化技术、管理创新,推进全场景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和全国两会电力保障期间确保了电力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本报特分享相关单位经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