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让电网运维检修更智能
随着甘肃主网规模持续扩大,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及精益管理面临更多挑战。作为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数字化建设试点单位,国网甘肃超高压公司推动数字化多业务创新场景落地见效,促进管理模式和作业方式转变。
星地融合赋能新型电力系统——电力精准时空服务技术及应用
剖析了广域时空服务技术发展现状及电力应用面临的技术挑战,分享了电力复杂环境下精准时空服务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电力智能巡检、线路状态监测、人员安全风险管控、应急抢修等创新应用实践,并对基于星地融合的电力时空服务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基于多维数据融合的输电通道智能风险管控技术研究
介绍了输电通道监控及新技术、输电通道智能风险管控平台、总结及发展方向。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王成山——促进供需互动,推动配电网高质量发展
随着分布式电源与新型负荷的快速发展,配电网逐步向源网荷储融合互动、与上级电网灵活耦合的电力网络演进。日前,《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配电网安全风险管控重点行动工作方案》接连发布。近日,记者就配电网高质量发展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王成山。
输电线路智能运维管理模式及应用研究
当前电网资产规模和风险管控难度日益增大,传统输电运维模式难以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需要,存在着增长的电网规模和运检人员结构性缺员矛盾,设备运维水平不平衡不充分,新技术应用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效应等问题,智能技术与生产业务深度融合已成为电网企业安全生产发展的时代性课题。 本成果把握智能化与数字化发展机遇,通过开展输电线路的智能运维管理模式探索,从组织架构及职能分工、作业业务梳理、工作流程设计、标准规范修编、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智能技术研究及应用、数字化员工培养、智能巡检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构建了新的业务组织模式和管理流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输电智能管理体系,推动业务模式由人巡到机巡转型,实现输电运维业务的智能化与数字化创新、流程再造和生产组织模式变革。通过推动“机器代人”、促进人工智能与业务深度融合,不仅产生了一批科研成果,累计创造数亿元经济效益,而且在取得技术进步的同时,实现了组织流程、管理模式、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同时机巡中心被授予南方电网机巡作业支持中心和示范基地,总结形成南网统一推广应用的4本机巡标准手册,推广至南方电网各分省公司,并将输电成果逐步向配电、变电领域输出。项目成果也登上央视一套五一黄金档节目,亮相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电力成就展,连续两次代表南网参加“数字中国”展,接待国网、南网、瑞典、日本、香港等40余家国内外单位参观调研学习,取得的先进成果也得到充分肯定。
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大幅增强陕西电网现场安全管控
5月20日,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安全督查中心视频督查人员王晟华通过安全风险管控监督平台,视频检查西安330千伏星城变电站主变压器扩建工程现场,并提醒现场工作负责人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和危险点。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安全视觉识别(SVI)系统建设研究
本项目属于能源安全管理领域。集团公司发电企业在生产经营、维护检修中存在着许多危险与有害因素,企业存在大量相关方,现场相关方施工人员数量众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风险作业多、安全管理难度大等安全管理现状。在安全生产实践中,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人们常采用安全标志来警示事故的发生,但仍有许多因素导致安全标志的失效,如传递的危险信息不够明确、安全标志没能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或粗糙的设计使人产生视觉疲劳从而麻木等。针对这些现状集团公司依托《国家电投视觉识别系统》,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行业安全标准,结合企业的文化理念、企业形象等内容,组织开展SVI系统建设研究。SVI系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错误概率、减少违章与事故概率的一种科学管理手段。通过有效的视觉符号营造企业安全环境氛围,从而引导员工,形成安全的行为习惯,并且固化员工的安全行为。增强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规范安全行为、减少事故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本项目通过PDCA循环模式决定管理的对象,利用形象直观而又色彩适宜的各种视觉感知信息来组织现场生产活动,采取实地调研方式了解公司所在地区的特点和办公、生活环境,对集团公司要求规范统一的一些标识的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并对公司现有的视觉标识进行了调查统计,制定出既能有效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又能达到风险管控目的的SVI系统。为下一步集团公司安全视觉识别系统的落实推广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