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用电通信技术及产业发展报告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推进,配电系统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电能汇集、传输、存储和交易功能的新型区域电力系统,配电网已成为能源互联网和电力物联网转型的主战场。分布式电源和可调负载、储能、电动汽车充电桩、能源转换等新型业务蓬勃发展,配电网一次、二次设备增多,电网规模扩大,现场和IT设备间传输的数据量大幅增加,系统可观、可测、可控、可调能力建设逐步提升。推进先进数字技术与能源电力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数字化、智能化新型配电系统,需要提供更加快速、灵活、安全、高效的配电通信技术的基础支撑。 2021年7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布了《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1—2030年)》。该方案明确提出,加大中压配电网智能终端部署、配电通信网建设和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并向低压配电网延伸,大幅度提高可观性、可测性、可控性。到2025年,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绿色智能、灵活互动、经济高效的智慧配电网。配电网智能化终端种类多、数量大、分布范围广、运行环境复杂,智能化业务对通信性能要求高,没有一种通信技术能够单独、经济、可靠地解决“最后几千米”通信接入的难题。 在此背景下,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EPTC 电力技术协作平台联合组编了《配用电通信技术及产业发展报告》一书。 联 系 人:张伟豪 王黎明 手 机:18518354192 18310385257
广东佛山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强智能电房、配网自愈系统自动化、能源存储等智能技术推广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日前发布关于印发佛山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规划指出,加强电网建设。优化主网结构,促进配网升级,加强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应用,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打造智慧高效灵活的电力系统,提高电力保障能力、电能质量和服务水平。到2025年,电网灵活性适应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的快速发展,中压配电网环网率和线路可转换率达到100%,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绿色、高效、智能的现代化电网。
国网天津电力:发挥数据要素价值 加快数字化转型
10月26日,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完成天津电网主网及中压配电网资源数据治理,累计治理字段不完整、信息录入不规范等问题数据3.6万余条,完成问题整改88项,相关“站-线-变-户”全链条数据准确率达100%,进一步提升了设备专业基础台账数据质量。
交直流混合中压配电网技术导则
含光伏接入的中压配电网集中调控优化策略
随着并网光伏数量和容量的增加,中压配电网电压波动及网损过大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此计及中压配电网的通信条件与计算能力等特点,提出了一种面向中压配电网的分布式光伏集中调控优化策略,抑制中压配电网电压波动及网损过大。分析光伏并网对配电网电压及网损影响,构建了以中压配电网潮流平衡方程、节点电压、支路电流及系统运行为约束,以网损最小、电压波动最小和分布式电源消纳最大为目标的多目标优化控制模型;采用商用CPLEX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结合算例仿真对模型进行了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所提优化控制模型可有效降低配电网电压波动,合理分配分布式电源出力,降低网络损耗,同时保证光伏利用率处于相对合理区间。
中压配电线路无通道保护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
研究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线路所带来的影响,明确传统故障隔离技术的适用性;研究不依赖通信通道的无通道保护原理,实现短路故障快速精准从两端隔离。积极促进配电线路故障处理技术的发展,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对高供电可靠性的要求。
双花瓣式中压配电网技术导则
中压配电线路断线高阻接地故障精细化诊断方法
电力系统中可能会出现多个位置电压降低或电流异常的情况,导致中压直流配电网相关故障信号特征会发生明显的形变波动,超过正常的波动区间,导致故障诊断精细化程度下降。提出了中压配电线路断线高阻接地故障精细化诊断方法。在构建高阻接地电阻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小波能量矩算法获取中压配电线路断线高阻接地故障特征,将提取的故障特征输入最小二乘多级支持向量机中,实现中压配电线路断线高阻接地故障精细化诊断。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获取的故障相电压波形差异小于2.3%;故障相电流波形相似度高于98%;诊断时间较短,故障诊断时的最高识别率可达到98%,平均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5%;收敛值达到0.97。由此可知,所提方法抗干扰性能强,可以准确识别光伏能源接入中压配电线路断线高阻接地故障,保证光伏能源接入中压配电线路后的稳定运行。
配电网故障自愈功能仿真经验交流
中压配电⽹按照“统筹规划、差异化实施”的原则,推⼴“级差保护+馈线⾃动化”的模式,制定了不同地区不同配电线路⾃动化建设模式,架空线路及混合线路以⾃适应综合型和三段式保护相结合的模式为主,电缆线路以三段式保护和集中型馈线⾃动化相结合为主,同步推进智能分布式馈线⾃动化应⽤。实现配电线路故障的快速处置及⾮故障区域的主动⾃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