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配电观察」“电网折扇”转变理念意味着技术突破
本篇基于稳定运行达 15 年之久的配网地理单线图运维案例,严谨推论通用 GIS、关系型数据库广为采用的“图数分离”、“点线拓扑”及闭合、连续的图数建模技术,并不适合配网基础图数管理的实际需求,进而提出“目录图层”“属性块”“电网折扇”等静态图数建模新方法。这一简单易行的地理单馈线图数模型,完全吻合实际生产场景,能被基层外线工熟练掌握,还能完整诠释电网“分层分区”、“网络重构”等系统图数管理基本原理
数模–动模混合仿真系统的接口建模与稳定性分析
为满足现代电力系统实时仿真的发展需求,数模–动模混合仿真系统结合实时数字仿真和物理动态模拟仿真的优点,成为现代电力系统研究的重要仿真方法。接口系统是混合仿真系统设计中的核心与难点。为了深入分析混合仿真系统的稳定性,对接口系统各个组成环节进行建模得到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分别根据劳斯判据和奈奎斯特判据研究开环传递函数中不同参数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理论推导表明接口系统中滤波器截止频率、接口延时和阻抗模拟比对系统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并通过所搭建的混合仿真系统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参数对系统的稳定性影响与理论推导一致。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机电暂态仿真建模技术导则
电力系统仿真用负荷模型建模技术要求
本文件规定了电力系统仿真计算用的电力负荷模型建立、参数校核及确定和生产管理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110kV~330kV电压等级变电站的静态负荷、感应电动机、同步发电机及分布式新能源的综合负荷建模。其他有特殊要求的变电站负荷建模参照执行。
水电站三维精确建模及可视化仿真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随着现代构图技术的飞速发展、三维造型软件的不断完善与成熟,工程、机械等设计构图领域已从传统的二维设计逐步发展为三维造型,并应用到了很多行业的实际应用当中。但是在国内外通过三维建模,特别是对水轮发电机组结构进行建模,还在初步应用的阶段,一般为国内外知名大型制造厂家在使用进行零部件的设计,如我国电力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哈尔滨电机厂,目前使用三维建模来进行单个零部件的设计,还没有成熟地应用到大规模的设计建模,而本项目使用三维建模技术,对已建成电站设备进行反向建模,建立起全厂所有设备的三维模型库。该点可以很好地推广到全行业中。此外,三维模型的二次发开,如将三维模型的动作代入到视频软件制作成为培训课程,将三维模型代入虚拟现实软件中制作成为模型场景的虚拟现实系统,将三维模型结合到3D打印技术当中将模型打印成为实体模型等,这些都可以广大的推广。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机电暂态仿真建模技术导则
水电工程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规程
水电水利工程枢纽通常建设于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河谷中,传统的二维地质设计方法很难直观、准确地表现复杂的地质情况。且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开发进程的加快,工程勘察设计任务日益繁重,传统的设计手段和生产设计流程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地质三维建模正是针对传统的地质信息模拟与表达方法的缺陷,借助计算机技术,直接从三维空间角度去理解和表达地质体和地质环境。采用三维设计手段不仅可以有效消除二维设计存在的缺陷,还可以显著提高工程地质勘察成果质量和工程设计效率,缩短工程设计周期,节约工程建设成本。 在水电行业标准中,尚无专门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规程,为适应水电建设发展的需要,统一水电工程三维地质建模的内容、技术要求,并使其符合GB50287规范对有关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要求,提高勘察成果质量及地质人员工作效率,结合已建或在建的大型水电工程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经验,吸取有关科技攻关成果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用以指导水电工程三维地质建模工作。 本规程是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1年第二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11]252号)安排制定的。
新型变电站四足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典型应用
变电站机器人经过多年应用融合,有效提升了对变电站设备的监视强度,在红外测温、表计抄录等方面作用明显,已实现部分人工巡视的机器替代。但机器人仍存在诸多问题,可提升空间较大,现场运维人员对机器人功能的完善和升级也有较大的期待。解决现有问题和新需求的双重驱使下,国网设备部统一部署,开展新型变电站站机器人的研发。新型机器人通过智能自检技术、电源安全管理等提高出勤率相关指标;通过越野避障技术、融合定位导航、决策规划技术、一体化主控单元等改善故障率相关指标;通过三维建模技术、通信及网络安全、远程部署技术、远程运维技术等提高在线率相关指标;通过灵活搭载技术、非预置位巡检、不停车巡检、三维遥感等提高应急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