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大模型应用探索与实践
国网信通产业集团一直致力于做电力数字化领域先进技术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依托自主技术积累,在视觉和文本大模型与电力行业应用融合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尝试,并在移动端有了初步的落地应用,形成了大模型与电力业务融合的电力大模型工程化应用解决方案,为大模型赋能电力主营业务积累了经验。国网信通产业集团致力积极拓展新技术应用,为电网基层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化服务,实现基层员工工作模式变革。
光明电力大模型在图像缺陷识别中的应用与挑战
针对输电线路巡检中小目标识别难、缺陷形态多变、误检率高等痛点,提出"多模态融合+大小模型协同"的技术路径,构建基于千亿级电力专业大模型的智能识别体系。三大突破:通过构建8万余张高质量标注样本库,训练出14类缺陷识别,准确率达86%的细分场景多模态模型;"大模型任务调度+小模型精准定位"协同机制,实现导地线松股等危急缺陷的精准定级与描述生成;完成国产昇思框架与寒武纪等芯片适配,在25省部署中验证模型泛化能力。报告强调破解"视觉理解与专家认知差距"是提升实用化水平的关键根源,该技术将巡检效率提升显著,建议深化审图智能体研发以模拟人类专家决策逻辑,并探索类脑计算在多源数据融合中的应用,推动输电运维向"全场景认知+自主推理"转型。
基于国网光明电力大模型的杭电光擎智脑应用
针对人工智能在电力领域深化应用的问题,依托光明电力大模型构建大小模型协同机制,建立了覆盖规划建设、电网运行等六大场景的智能体系。分享单智能体如主变转供方案和多智能体协同如电网风险分析的应用实践,以及拓扑语义对齐、GraphRAG等关键技术。下阶段融合电力领域多模态数据,借助大模型跨模态理解能力,打破数据表征壁垒,支撑复杂场景下的精准认知。建立知识库自动更新机制,保障知识底座与电网实际运行同步演进,为上层应用提供准确的知识支撑。拓展跨行业知识融合,构建弹性可扩展的电力智算平台,基于大模型优化计算流程,对传统电力算法进行模型化封装。构建电力场景专属算力调度体系,优化算力资源配置。拓展电力大模型的应用广度和应用边界,开展多元探索标准化接口与算法封装。
李超:大模型赋能电力行业数字化
截至9月,电力行业首个自主创新电力大模型“大瓦特”正式发布一年来,已纳入模型281个,涵盖电网生产运行、客户服务、安全监管、调度指挥、供应链等十余个领域、百余个应用场景,累计调用23.4亿次,初步形成了运用场景丰富、应用成效显著的良好局面。
国家电网首个基于光明电力大模型的通信技术监督智能体在甘肃应用
该成果支持隐患依据查询、项目合规性审查、隐患闭环管理和辅助报告生成等功能,实现了通信技术监督工作中隐患核查、处置分析、整改措施制定等业务流程的智能化升级。
千亿级多模态电力行业大模型发布
12月19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在京发布国内首个千亿级多模态电力行业大模型——光明电力大模型。作为能源电力领域的人工智能“专家”,该模型可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促进新能源消纳、做好供电服务提供“超级大脑”。
清华大学电机系副主任陆超:电力系统稳定分析控制中人工智能的应用与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和电力系统专业知识,这两方面真正融合的电力大模型才能把各种电力系统的决策、交易、稳定、运行安全真正解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