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MW!广西柳州抽水蓄能电站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审查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近日在柳州召开抽水蓄能电站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会,审定通过柳州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公司将加快柳州抽水蓄能电站建设。
光储式5G通信基站集群灵活性聚合与协同调度策略
5G通信基站通常配备光储,数量庞大、功耗可调,是一种优质的电力灵活性调节资源。提出了多类型光储式5G基站集群灵活性资源聚合方法以及参与电网调峰的协同调度策略。首先,分析休眠机制下多类型基站功耗可调特性与计及基站备用电量的储能调节能力。基于极限场景思想,构建了光储式5G基站的灵活性空间量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闵可夫斯基和法刻画异构基站柔性资源的时空耦合能量轨迹,得到海量基站集群的灵活性资源聚合可调域。其次,建立了基站集群聚合资源参与电能量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的协同调度优化模型,提出了基于交替方向乘子法(alternating direction method of multipliers, ADMM)的分层分布式基站集群协同优化调度策略,将大规模基站集群调度问题降维分解为统一协同调峰功率响应、聚合功率自治调度和基站集群功率分配3个子问题进行求解。通过算例对比分析可知,所提策略可降低通信基站69.86%的用能成本,为提升通信资源利用率和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提供了有效手段。
南网储能运营平台重组方案落地!募资93亿投建370MW/740MWh电网侧储能+抽蓄项目
5月7日,文山电力资产重组方案正式落地,文山电力将以156.9亿元置入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公司100%股权,转变为南方电网储能运营平台公司,并将募资93亿元用于建设两大电网侧储能项目和五座抽水蓄能电站,两项电网侧储能电站项目投资回收期分别为6.61年和7.15年。
H级燃气轮机掺氢发电技术应用现状及关键问题分析
目的 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燃氢燃气轮机有助于降低碳排放,有利于电网调峰,是全球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领域的焦点。燃气轮机掺氢发电技术从示范走向商业化面临诸多关键问题,亟待解决。 方法 以H级燃气轮机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国内外燃气轮机掺氢发电的战略规划和示范项目,对比了主要燃气轮机厂商H级燃气轮机的技术路线。从氢气来源、系统改造、排放影响以及掺氢发电成本4个方面对未来燃气轮机掺氢发电技术的规模化应用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结果 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将是燃气轮机掺氢发电的主要氢气来源;开发适配掺氢不稳定燃烧的新型干式低氮氧化物燃烧器将是未来掺氢燃气轮机系统改造的重点方向;掺氢比例越高,CO2减排量越大,但NO x 排放量呈上升趋势,并有超标风险;未来掺氢发电成本可降至天然气发电成本的同等水平。 结论 随着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的降低、碳税的实施以及掺氢发电技术的成熟,燃气轮机掺氢发电将逐步进入规模化应用。
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公司梅州抽水蓄能电站2号机组正式投运 预计今年6月底全部投运
3月1日18时,南方方电网调峰调频公司梅州抽水蓄能电站(下称“梅蓄电站”)2号机组顺利完成15天考核试运行,正式投入运行,为粤港澳大湾区新增30万千瓦电力调节能力。至此,梅蓄电站已经有两台30万千瓦级机组投运,对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保障粤港澳大湾区电网电力供应,提高绿色能源消纳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基于通用化生产流程模型的工业园区微电网能量管理与生产流程协同优化
工业园区微电网中动态工业生产流程与其能源供应是紧密联系的,通过灵活调控其工业生产流程的用能计划,参与到配电市场中,可进一步减少其用电成本。提出一种基于通用化生产流程模型的工业园区微电网参与配电市场的能量管理与生产流程协同优化模型与方法,并引入地源热泵进一步提高能效。首先,提出了含地源热泵的工业园区微电网的用能架构,建立了工业生产流程与用能关系的通用模型。其次,构建了基于通用化生产流程模型的工业园区微电网参与配电市场的双层优化模型,分别以工业园区微电网能量管理与生产流程调度协同优化模型为上层模型,以配电市场出清模型为下层模型,双层模型之间交换功率和电价信息。然后,基于KKT条件、对偶原理以及大M法将双层模型转化为混合整数二阶锥规划(mixed-integer second-order-cone programming, MISOCP)模型。最后,以短流程炼钢厂、水泥厂等典型工业园区为例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可对工业生产流程进行有效建模,并降低工业用户的用能成本,缓解电网调峰压力。
北极风电开发与全球能源互联网展望系列研究
北极地区拥有丰富的风能、油气和航道资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战略地位凸显,世界主要国家在北极地区的争夺和竞争日益激烈。在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成为全球能源低碳发展共识的大背景下,研究北极风能资源评估、风电场选址、风电机组选型、风电场建设施工与装备、风电站设计及技术经济性分析,以及利用北极独特地理位置优势进行北半球联网、北极风电向东北亚地区输电、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等内容,对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能源低碳发展、保障我国能源与地缘政治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可为国家电网公司推进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推进国际化发展、科学制定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等重大决策提供参考。 研究报告评估了全球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储量、主要地区资源储量、资源条件及分布情况;结合北极地区自然条件与气象数据,对北极地区总体及七海二岛地区的风资源进行了宏观评估,测算了北极地区风电可开发装机容量,提出了风电场宏观选址方法,并对重点地区进行了宏观选址分析;结合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航海航运等,分析了北极地区的战略地位,以及我国参与北极科考、国际合作开发的战略与策略;梳理了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煤炭、油气、水能资源储量与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中俄能源开发合作前景,研究了俄罗斯电力建设相关法律制度;研究了北极地区七海二岛的平均风速、风功率密度等风能资源特性,对北极地区风电场规划与风机选型进行了分析,包括风机选型、机组适应性设计、机组类型及特性曲线、经济性评估等内容;研究了北极地区风电场建设施工与装备需求,进行了北极地区风电站、电气系统设计方案初步研究及投资估算与发电效益分析;研究了北极地区风电外送目标市场,以及向东北亚地区、欧洲地区、北美洲地区输电规划等内容;在考虑相关地区的负荷发展、电源建设与电网结构的基础上,研究了北极风电向中国输电方案,分析了送端电网和孤岛送电两种方式的可行性,探讨了采用柔性直流技术送风电的可行性;研究了北极风电与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火电、水电联合开发方案,包括火电与水电建设厂址、电站配套送电线路路径规划、电源电网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风电消纳与受端电网调峰需求、风电与火电和水电联合输送的调峰特性等内容;研究了高寒、高湿、强风地区的输变电技术需求;测算了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电源建设经济性,研究了北极风电送出技术经济性;开展了以北极为核心、基于全球可再生能源开发的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给出了 2030 年、2050 年和 2100 年的全球联网情景方案,测算了跨时区峰谷调剂等联网效益。
高参数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
《高参数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项目在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牵头组织下,华能安源电厂、哈尔滨锅炉有限责任公司、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省电力设计院、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积极响应,全力研发与实施。以华能安源电厂“上大压小”新建项目为依托,于2013年6月28日正式启动,建设两台高参数超超临界660MW二次再热机组,#1机组于2015年6月27日投产,#2机于2015年8月24日投产,标志我国首座二次再热机组顺利建成。投产后机组运行稳定高效,主要参数达到设计值。锅炉温度场均匀,燃烧稳定,一再、二再热汽温均达到623℃长期运行,锅炉效率高达94.61%,超过设计值93.8%。汽轮机轴系振动优良,控制系统安全可靠,调节性能满足电网调峰需要,机组供电煤耗275.2 g/KW.h,厂用电率3.32%达到国内能耗水平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