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台建设与应用
ZY3003型智能低压线损采集终端是我公司根据国家智能电网建设的市场需求自主研发设计的新产品,符合国家电网多功能电能表规范DL/T645系列标准。 本终端的使用能够进一步加强对线损异常台区的管理,减少低压台区的线损异常率,提高异常处置率,持续推动站线变户拓扑基础数据的治理,促进线损精益管理水平和数据质量全面提升。
国网江苏电力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线损管理水平
10月17日,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线损数据智能分析系统线损异常成因分级分类模块提示:南通海门10千伏染织线持续非经济运行,线损率大于6%。分级分类模块将该线路标记为“Ⅱ级-线变关系异常”,确定了线路上两台线变关系异常配电变压器的位置,并提示工作人员需要进行现场核对分析。当天,南通海门区供电公司员工赶赴现场,发现两台配电变压器的杆号与图纸不符,立即进行了调整。经过治理,10月18日,10千伏染织线日线损率下降至0.04%。
配电网电能计量装置整体检测技术
在电力系统中,配电网以中性点绝缘系统为主,其电能计量装置大多安装于专变、公变用户作关口计量以及台区线损管理用,使用的互感器有单相互感器和多种铁芯结构的三相组合互感器、使用的电能表有三相三线和三相四线两种接线形式,所以配电网电能计量装置具有涉及用户多、影响范围广、种类多、数量多等特点。本项目开展了配电网电能计量装置检测方法的研究和检测装置的研制,旨在解决配电网系统因电能计量装置检测方法不全面而导致的电费纠纷、线损异常等问题,降低配网电能计量装置投运后的故障发生率,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证电能交易的公平公正。项目成果先后在四川川、江苏、湖北等多个省市(包括成都、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和凉山、甘玫等偏远地区)的电力公司和生产厂家实施应用,用于配电网电能计量装置的检测、验收及故障处理等工作。
基于多维场景划分的台区线损率异常研判及关联用户精准追踪方法
针对台区线损率异常辨识困难,关联用户难以精准追踪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维场景划分的台区线损率异常研判及关联用户精准追踪方法。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完备集合经验的模态分解(improved complete EEMD with adaptive noise, ICEEMDAN)算法的数据预处理策略,通过分析台区历史线损率曲线的变化趋势,构建台区线损率粗放场景集,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支持向量聚类算法进一步对场景集进行二次精细划分,实现对台区多维场景集的建立。其次,提出一种基于簇类个案数目的区间动态平移策略,用于确定不同场景下线损率标准库的区间范围,并采用区间重叠率策略对划分中的孤立区间进行合并,实现对台区线损率标准库的完备划分。最后,给出一种基于关联分析的线损异常追踪方法,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线损异常强相关因素,并基于改进Adtributor算法定量分析各因素和台区用户间的内在关联度,提高对台区线损率异常用户的追踪精度。算例采用台区真实数据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四川蓬安县供电公司规范线损管理提升经营质效
6月12日,四川蓬安县供电公司罗家供电所员工发现罗家6村3号台区出现线损异常。在排除了窃电、漏电、采集异常等问题后,供电员工又用台区识别仪检查表计,发现一户客户系统档案里标注的供电台区与实际所在供电台区不符。供电员工马上调整了系统内该客户的供电台区。第二天,该台区线损恢复正常。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配电网分时分段线损诊断分析
传统中压配网线损计算方法精细程度不足,难以有效发现线损异常问题。基于拓扑分段模型,通过D5000、配电自动化、用电信息采集等跨业务领域分钟级量测数据的关联融合,实现分时分段线损计算与分析,可准确定位线损异常时间和区段。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提出了基于便携式量测终端的精细分段与异常定位方法,实现异常确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基于线损异常精确定位的计量自动化运维平台研究与应用
本项目成果采用一种信息化、大数据、图形化等技术方式,解决线损目前存在的排查复杂、耗时及耗费人力物力的问题,推进线损管理及数据分析的标准化、智能化、精益化和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提升。通过智能算法提升基础档案及数据质量;通过大数据和智能算法精确定位计量设备故障;通过固化专家经验提高基层人员运维效率。本成果已在贵州电网计量自动化系统完成功能开发,为贵州电网10家地市局,88个县局,801个供电所服务,加强基层人员夯实基础管理、深化强化系统应用、规范日常工作行为、加大过程管控力度等方面,建立降损长效机制。本成果在南方电网公司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基于营、配业务交叉融合特点的配网线损计算模型
一、项目针对问题现状(成果产生背景) 线损是电力企业的核心指标,综合反映了电力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作为线损管理的基础与核心的配电网的线损模块,由于其涉及营销、配网、计量自动化三个系统,关联10余种业务,这些业务相互交叉、融合,且现场变更的信息也普遍与系统不同步,同时相当一部分用以计算电量的终,端无法远程精确读取表码,电量计算需拟合,这些因素叠加使配电网的线损计算模型变得异常复杂,且难以真实、准确计算。这就是中国南方电网的营销一体化系统虽于2016年4月在全网成功上线,但配电网的线损异常率--直在60%以上的主要原因,这其中80%的异常是线损计算规则不严谨造成的主要原因。这不仅不利于电网企业开展线损管理工作,也会对电网的优化运行造成不利影响。 在这背景下,深圳供电局根据南网“市场[2017]4号”.文,承接对南网营销一体化系统10kV 馈线月线损计算模块优化升级工作,设计了一套基于营、配业务交叉融合特点的配网线损计算模型。
基于线损异常精确定位的计量自动化运维平台研究与应用
本项目成果采用一种信息化、大数据、图形化等技术方式,解决线损目前存在的排查复杂、耗时及耗费人力物力的问题,推进线损管理及数据分析的标准化、智能化、精益化和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提升。通过智能算法提升基础档案及数据质量;通过大数据和智能算法精确定位计量设备故障;通过固化专家经验提高基层人员运维效率。本成果已在贵州电网计量自动化系统完成功能开发,为贵州电网10家地市局,88个县局,801个供电所服务,加强基层人员夯实基础管理、深化强化系统应用、规范日常工作行为、加大过程管控力度等方面,建立降损长效机制。本成果在南方电网公司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Q/GDW 11783-2017现场用交流电参量测量仪等标准
电网现场电能表计、测控(RTU)&保护装置、合并单元等是保障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电测设备,各类应用系统采集终端,共同构成了电力系统测量网,是电力大数据的信息之源。对这些设备进行各类误差校验、参数测试/分析、回路检查的各类便携式测量仪统称为交流电参量测量仪,是保障上述设备准确测量、可靠运行的重要运维工具、坚实基础,测量仪理应有更高的技术要求,它代表着中国仪器仪表技术水平。 项目标准建立了交流电参量现场测量仪系列产品标准体系,完善或修订了电能表验收标准,填补了新型电能表及无功电能表标准空白。项目相关成果包括授权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学术论文13篇,其中SCI/EI论文7篇。以本项目标准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其主要创新: 1)创新建立测量仪标准体系:以“总规范+分规范+专用规范”三层架构为组织,分层构建全信号、全系列、多专业电测量仪统一标准体系,实现电力测量仪标准体系科学有机统一。 2)创新制定测量仪现场测量性能技术指标体系。基于大量反复试验、制定涵盖严酷环境及复杂工况各类关键指标50余项、验证点600多个,解决繁杂多参数技术指标构建及现场应用难题;通过电参数算法模型及相应仿真,创新提出数字化测量误差限值表示方法,解决制约数字化应用关键难题。 3)创立数字化测量仪量值溯源体系。基于标准表源比较法误差校准理论,创新提出数字化计量校准理论及系列校准方案,使数字化计量“溯源”归一到模拟“量传/溯源系统”中,实现模溯源链路统一,简化电测计量体系,节约计量管理成本。 经济效益:标准形成各类技术文件,直接作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产生“生产力”;标准使产品电磁兼容性提高,现场调试、稽查作业更加突出,三年挽回电量损失1.2亿千瓦时;数字化设备参数标准化,杜绝了数字化计量系统参数配置差错导致线损异常事件发生,智能变电站运行更加可靠;标准促进产品系列化,结构模块化,生产厂家降低成本35%,新型测量仪产品市场规模超过15亿元,产品品质提升、竞争力增强出口至欧亚多国,著名测量仪、电表厂商新增销售额3.0152亿元、利润4194万元,对社会产值贡献突出。 社会效益:标准推动电力监测设备技术更加完善,现场性能更加突出,电网运行更加稳定可靠。确保电量器具准确、贸易公平公正。数字化技术标准极大促进了数字计量技术发展,推动智能变电站建设。健全先进标准体系,也推动中国电测仪表技术及检测装备、元器件配套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