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移动式废油回收处理装置研制
本成果研制了移动式废油回收装置,该装置由废油收集单元、油水分离单元、废油回收单元、移动平台等构成。废油收集单元由浮泵和升降装置组成,通过该单元将事故油池的废油与水的混合物收集起来,并进行杂质的过滤,为油水分离打下基础。油水分离单元使废油完全浮于水面,分为两级,两级分离池均利用臭氧对水质进行净化和分离,使溶解于水中的油质浮于水面;废油回收单元则将水面上层的油质收集起来,水分则通过其他通道回流至油池;移动平台实现了整个装置的移动化,并能够调整装置的水平状况,使得工作时废油能全部进入废油回收单元,工作结束后,调节水平装置使装置倾斜,将装置内剩余水份全部排出。本项目研制的“变电站移动式废油回收处理装置”,以油水比重不同的原理,通过巧妙设计,使用多种油水分离环节和方法实现了油水分离,并对浮油进行了收集,达到了废油回收的效果。 本成果研制的“变电站移动式废油回收处理装置”通过选择性地收集油水混合物,加上多级油水分离方法,能够在低成本的情况下完成事故油池内废油的回收处理,实现资源回收、避免环境污染。该装置结构设计合理,移动便捷,操作简单,容易维护,完全能够满足变电站事故油池内的废油回收,通过对该装置的采集单元进行改进,本装置还可用于其他各种场合的漏油回收,适应于电力生产企业、电力用户配电部门、充油性设备生产单位。为废油回收及环境保护提供了便捷实用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尚无同类产品,其市场容量大,应用前景广阔,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适用于行业全面推广。
火电厂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应用
项目通过对“火电厂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应用”立项研究内容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电厂现场模拟试验、装置研发、中型试验、系统调试、系统优化及生产应用实践。建立了火电厂水质梯次高效利用系统,节水效益显著。解决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氨氮和细菌等有效去除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发了臭氧-牡蛳壳生物固定床-MBR深度处理集成技术对COD、氨氮、总磷和细菌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1%、99%、65%和99%,形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全面回用于火电厂工业用水的集成技术;研发了沸石分子筛、氧化石墨烯膜和淀粉改性重金属整合捕集剂等新型材料,突破了火电厂脱硫废水重金属离子高效去除的技术瓶颈,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和浊度的去除率可达95%以上;研发适用于火电厂终端废水处理的电化学装置,攻克电厂终端废水处理技术难题,实现废水中多种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实现了废水减排及零排放示范应用。随着国家各项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逐步实施,对各新电源项目水源的取水限制越来越严。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和废水资源化程度,既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宗旨,又促进了污水资源化与健康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为火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拓展了空间:对企业周边社会的稳定产生了积极作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腾出了环境空间。
应用于发电厂的臭氧协同高效水处理技术
为克服电厂循环冷却水循环水量巨大带来的工程难题和补水水质复杂带来的工艺难题,OZAST技术完全替代了阻垢缓蚀药剂和杀菌剂,大幅削减化学物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实现了杀菌、阻垢、缓蚀的动态平衡,保持凝汽器处于良好运行状态;达到了传统技术难以企及的高浓缩倍率,使循环水排污水全部补入脱硫系统,为后续全厂废水“零排放”创造条件、打下基础。OZAST系统及其服务涉及的技术领域覆盖了环保、给排水、电子信息、流体传质、算法模型、化学、分析测试、在线监测、汽机等诸多学科专业,具有较大的规模和相当的广度,除了广度,在特定专业领域对深度也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极强的相关领域技术的综合研究和整合能力,具有一般环保企业难以企及的技术高度。 该技术新颖性委托中国科学院上海科技查新咨询中心进行国内外数据库查新检索和对比分析,结论为“未见有与该项目关键技术相对应的专利和论文”,“具有新颖性”。 已申请专利24项,其中14项已获授权。登记了4项软件著作权。形成了专利、软件著作权和技术秘密有机结合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该技术于2019年10月通过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结论为:“该技术成果整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自主研发的OZAST工艺和设备系统的规模化应用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在整个电力行业,随着国家环保监管力度的日益加强,“排污许可证”和“环境保护税”相继落地,水资源费的开征和提高及排水日益严格的管控,电厂节水减排及实现废水零排放的需求日趋提高,降低综合煤耗、提高经济效益的动因为OZAST技术的推广应用展示了广阔前景。已开展与五大电力集团战略合作,已完成部分合作协议的签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持续开展纳入全国碳市场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核查核算、数据审核等工作
国家层面已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试行)》,修订《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绿色低碳发展转型、能源资源节约利用提供政策依据。同时,十四届全国人大立法规划已将生态环境法典列入一类项目,并于2024年提请审议。我厅将持续跟进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出台情况,结合实际推进地方性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