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电网一二次融合技术成果与应用介绍
近年南方电网公司全力推进数字电网建设,在配网领域也将配网一二次设备标准化、模块化和融合作为配网数字化建设重点工作之一。为了加强配网主要设备本体的状态感知和装备运行环境的监测,主要针对柱上开关、环网柜、变压器等关键设备,设计一二次深度融合传感器配置与布置方案,并按照结构集成化、功能模块化、接口标准化、易于检修运维等要求开展配电一二次装备深度融合设计与优化。同时,针对配电网一二次融合装备智能运维要求,开展配电网融合监测信息筛选和布点优化,提出设备智能诊断方法和区域配电网状态评估方法,最终实现一二次融合装备“一键运维”和区域配电网“一键管控”的智能分析诊断和智能辅助决策目标。
中国数字安全产业年度报告(2023)
2020 年至 2022 年,是全球动荡变化的三年,战争、疫情、贸易封锁、金融危机……习总书记近年来数十次的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体到仅有三十年历程的网络安全产业,如今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三年疫情之后,广大安全企业面临着生存与发展,创新与营利的多重难题。但危机与机遇并存,数字化的趋势已是全球共识,数字经济已是所有经济体的发展目标。因此,网络安全正在从以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为主的范式转换到国家安全保障和护航数字经济并重的数字安全。数字经济的命脉是数据的流动,因此,以网络安全为基础手段,以数据安全为核心目的,是数字安全的技术内涵。 在万物互联的数字世界里,数字安全是国家安全和数字经济的基础支撑,而摸清家底、厘清现状,以判断趋势和辅助决策,是助推数字安全产业健康良性发展的前提。为此,数世咨询基于连续多年积累的产业调研能力和经验,经过大量的现场沟通、访谈,梳理、整理,统计工作之后,撰写完成《中国数字安全产业年度报告 (2023)》,以客观地反映我国数字安全产业的真实状况,为国家主管部门、研究机构、行业用户,以及广大数字安全企业和相关从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电网在线安全分析与控制辅助决策技术规范
电网台风灾害监测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我国是世界上台风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台风灾害影响范围大,破坏力强,据统计 2013年-2015 年期间,台风灾害就导致广东电网输配电线路损失超 7.2 万基,影响用户达 776 万户以上,是沿海输配电线路损失的最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电网安全与社会供电。长期以来,电网风灾防控面临着设备风速缺乏有效监测分析、杆塔风灾破坏过程不明确、风灾损失难以量化评估、风灾防控措施不完备和辅助决策缺乏系统级信息集成等问题。台风灾害的精准预警与防控是提高电网应对能力的必要手段。 通过多学科协同创新,系统性解决了电网台风灾害广域监测、精准评估及高效防治等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突破性创新成果,提出了微尺度台风风场精细化分析技术,揭示了复杂微地形区域的风场变化规律,构建了电网台风监测及灾害告警网络,首次将设备风场监测预警精度提升到 10m 量级,解决了有限监测站点无法对输配电线路全覆盖监测的难题,实现了具体到设备的台风灾害风险告警。提出了塔线体系风雨荷载耦合计算模型,建立了架空线路抗风承载能力及结构参数不确定性倒塌分析方法,有效定位输电杆塔薄弱部位和失效概率,发明了输电线路杆塔不停电加固技术,提升了杆塔抗风承载力。建立了配网台风灾害多因子损失预测模型,突破了强台风区域内配网杆塔定量损失评估的难题。发明了配网防风不停电快速打拉线装置及适用于多方向荷载的弃线保杆装置,拉线抢装时间缩短 90%,弃线保杆动作误差小于 5%,大幅减少配网因台风倒断杆事故; 构建了主配网设备台风监测与灾害防治体系,研发了电网台风灾害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台风监测、灾害损失评估和防治辅助决策,有效支撑电网台风应急指挥。 项目获授权专利 31 项(包括美国专利 1 项,发明 16 项,实用新型 14 项),发表论文 60 篇(其中 SCI 24 篇、EI 21 篇、中文核心 11 篇),主编企标 1 项,参编行标 1 项;授权软件著作权 11 项。经专家组鉴定,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
高密度负荷城市电网输-配-用协同优化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本项目属于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领域,涉及电力系统、计算机和通信等专业,由科研、制造、运行等单位联合参与攻关。 依托系列科技项目,历时7年,产学研协同攻关,以提升高密度负荷城市电网低碳经济性安全稳定运行为目标,从低碳经济调度、在线预警与辅助决策、安全稳定所需精准负荷控制等方面开展了输-配-用协同优化控制研究,研发系统和设备均实际工程应用。主要创新点: ①提出了覆盖发-输-配-用的城市电网碳-能复合流最优潮流模型及均衡迁移学习求解方法,实现了计及多类柔性负荷参与输-配-用的多时间尺度协同调度决策。②提出了基于多源数据智能挖掘技术的细分行业负荷调节特性在线识别方法,实现了稳控系统运行状态快速分析统计和电网安全稳定在线预警分析与辅助决策,研发了计及智能负载的多维度精准负荷控制技术。③提出了基于异构多模实时通信网络的输-配-用协同控制系统架构,研发了覆盖输-配-用异速多类型通信接口的自适应保全映射技术,开发了电网输-配-用协同优化控制成套装备和系统。 授权专利20项、软著10项,实审专利6项,发表论文73篇(英文SCI 期刊35篇,中文EI 期刊24篇)。项目成果有效促进清洁能源全额消纳、经济调度效益明显,有效降低电网侧日均碳排放,降低发用电企业成本;有效提升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助力深圳供电局成为南网连续多年唯一未发生电力安全三级及以上事件省级公司,有力促进供电可靠性大幅提升;大幅提升安全稳定控制精准度和响应速度。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整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有效促进了高密度负荷城市电网输-配-用系统调控技术发展,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基于“智能化”“数字化”的配网调度指挥新模式建设思路
网络化下令系统的开发,吉林供电公司编制完成涵盖功能、安全、界面等验收内容的《吉林配网调度网络交互指挥系统验收细则》,为系统的推广提供了可行的验收办法。同时,《国网吉林供电公司配网调度倒闸操作网络化下令管理办法》的编制,确保了检修操作的安全性。网络化下令系统的建设,将周计划管理、定值核对、异动管理等分散的业务进行了流程重建和规范,使之更适合配网运行管理的需要。特别是线上周计划管理,提高了周计划平衡的效率,线上校核提高了计划可执行率,避免了重复停电现象的发生。网络化下令系统的开发应与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电话调度模式与现有配网发展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使得配网调度向人工智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并且通过配网主动抢修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吉林公司将原有的“客户报修—坐席派单—现场巡线—调度开票—缺陷处理”的配网故障处理流程优化为“故障研判—自动派单—智能开票—缺陷处理”,其中原有的 5 个人工环节精简为 2 个自动环节、1 个辅助决策环节和 1 个人工环节,大幅压缩了故障处理时间,将人员从具体事务中解放,使他们有更多时间关注管理及安全,有更多时间进行自身业务能力提升,形成了人员能力提升、配网整体管理水平提高的良性循环。在原有多源数据分析平台以“线—变”关系实现主动工单的基础上,以网络拓扑形式进行故障研判,预期将使故障研判准确率提升 35%以上。网络化下令系统单、双轨试运行期间,共处理停电检修 141 项,完成网络下令 1489 次,成票及操作执行正确率达 100%,操作票编制时间由 10 分钟缩短至秒级,平均操作时间由 27分钟缩短至 19 分钟,同时多操作并行执行模式解决了多操作排队等待问题。配网检修全链条管理方面,实现了业务管控的在线化、可视化,设备异动、定值流转同步率提升至 100%。故障网络可视化指挥方面,实现了故障信息多方即时共享、图像实时可观,信息传递与指挥时间缩短至秒级,现场故障处置效率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