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主辅一体监测及智能运维辅助决策系统研发与应用
本项目对海上风电场全景监控和预测性维护技术进行了研究,开发了相关系统。在监视方面,提出一种海上风电全景一体化监控架构,首次建立辅控系统CIM 模型,实现了主辅设备的统一建模及海上升压站全数字化;功率预测方面,提出可在线校正的海上风电功率预测方法,针对高变化率的海风实时修正预测模型,解决传统预测模型自适应差问题,提升了海上风电功率预测精度;功率控制方面,提出计及多因素和约束条件下海上风电有功功率控制方法及计及多时间尺度的无功设备两层协调控制方法,攻克了大惯量风电机组有功功率调节慢且精度不高的问题,实现了风电机组、无功设备功率调节次数的最优化及无功电压精准控制;运维方面,提出一种大数据趋势特征拟合的海上风机故障预测方法,结合海洋环境数据,建立多种风机劣化概率随机模型,风电机组潜在性故障判别有效率可达85%以上,实现海上风电场预测性维护。项目成果通过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鉴定,结论为:“项目内容具备推广应用价值,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成果目前在国内外没有同类产品可以比较。在统一模型、统一监视方面,国内外无相对应技术或产品;在控制和预测方面,技术指标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率先建立的预测性维护体系,实现了海上风电场的智能运维。 项目成果已在25个海上风电项目中应用,对我国海上风电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从海上风力发电企业考虑,有利于降低海上风电场建设和运维成本,改善运维人员工作环境,提升企业运维水平及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年均节约运维成本约100万元;从整个新能源发电产业考虑,能够提升海上风电场可控性,有利于促进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进而为减少碳排放,降低环境污染做出贡献。 项目成果能够为海上风电项目后期运行维护、系统协调、电网服务、资产管理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平台,应用前景广阔。
北极风电开发与全球能源互联网展望系列研究
北极地区拥有丰富的风能、油气和航道资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战略地位凸显,世界主要国家在北极地区的争夺和竞争日益激烈。在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成为全球能源低碳发展共识的大背景下,研究北极风能资源评估、风电场选址、风电机组选型、风电场建设施工与装备、风电站设计及技术经济性分析,以及利用北极独特地理位置优势进行北半球联网、北极风电向东北亚地区输电、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等内容,对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能源低碳发展、保障我国能源与地缘政治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可为国家电网公司推进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推进国际化发展、科学制定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等重大决策提供参考。 研究报告评估了全球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储量、主要地区资源储量、资源条件及分布情况;结合北极地区自然条件与气象数据,对北极地区总体及七海二岛地区的风资源进行了宏观评估,测算了北极地区风电可开发装机容量,提出了风电场宏观选址方法,并对重点地区进行了宏观选址分析;结合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航海航运等,分析了北极地区的战略地位,以及我国参与北极科考、国际合作开发的战略与策略;梳理了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煤炭、油气、水能资源储量与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中俄能源开发合作前景,研究了俄罗斯电力建设相关法律制度;研究了北极地区七海二岛的平均风速、风功率密度等风能资源特性,对北极地区风电场规划与风机选型进行了分析,包括风机选型、机组适应性设计、机组类型及特性曲线、经济性评估等内容;研究了北极地区风电场建设施工与装备需求,进行了北极地区风电站、电气系统设计方案初步研究及投资估算与发电效益分析;研究了北极地区风电外送目标市场,以及向东北亚地区、欧洲地区、北美洲地区输电规划等内容;在考虑相关地区的负荷发展、电源建设与电网结构的基础上,研究了北极风电向中国输电方案,分析了送端电网和孤岛送电两种方式的可行性,探讨了采用柔性直流技术送风电的可行性;研究了北极风电与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火电、水电联合开发方案,包括火电与水电建设厂址、电站配套送电线路路径规划、电源电网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风电消纳与受端电网调峰需求、风电与火电和水电联合输送的调峰特性等内容;研究了高寒、高湿、强风地区的输变电技术需求;测算了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电源建设经济性,研究了北极风电送出技术经济性;开展了以北极为核心、基于全球可再生能源开发的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给出了 2030 年、2050 年和 2100 年的全球联网情景方案,测算了跨时区峰谷调剂等联网效益。
数字化风电场建设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本课题是 2014 年立项的中国国电集团公司重点科技项目。课题重点解决风电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类基础性问题,是龙源十多年来智慧风电建设的重要一环,该项目构建了一系列的数字化系统,同时对风电企业管控模式进行了的探索和研究。项目研究覆盖风电场--区域--集团的数字化风电场建设,明确体系中各层次及各应用模块所处的位置,指明建设具体内容、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功能。数字化风电场涉及多种监控系统、管理平台,借助多功能智能设备,实现风电场数字化监控、运行管理、优化风机出力,提高可利用率,提升管理水平。实现了风电机组-风电场-区域监控中心-集团总部各级数字化、信息化管控的纵向全面贯通。 本项目的数字化风电场建设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基于龙源已有的生产管理模式,应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了覆盖风电场--区域--集团的三级数字化管控体系,建设内容概括为“五个数字化、三个保障平台、一个管控中心”,即:风电场运行、检修、安全、设备、备件管理的“五个数字化”,区域集中监控、风功率集合预报、风机状态诊断的“三个生产保障平台”,和集团级“运营管控中心”。龙源 5-3-1 数字化体系建设,是利用数字化手段对风电生产运营管理模式的有益探索。“数字化风电场建设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应用”项目通过建设风电场统一 SCADA 系统、移动化电子两票、无人机智能巡检、电子风险预控等系统,实现了风电场运行管理一体化、检修管理智能化、设备管理信息化、备件管理数字化、安全管理智能化的“5 个数字化”的建设目标;建设了数字化区域集控中心,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科学管理模式,实现风电设备的亚健康诊断,实现了部分设备亚健康原因的精确定位,同时,建设了区域风机状态诊断、风功率集合预报系统,实现区域“3 个生产保障平台”;建设了数字化运营管控中心,实现了海量风电场数据共享及挖掘,建立了全面覆盖风电生产经营的管控指标体系,形成了生产运营全过程闭环管控。 课题实现了风电技术和管理模式创新,提升了风电运营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创建了符合集约化管理要求的数字化管控体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数字化风电场建设将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效率,提升风电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加重以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在国家能源供应体系中的分量,从而为我国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早日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基于安全可控的智能化风电场建设研究与实践
基于安全可控的智能化风电场建设过程中,由于所属风电场均处于远离城市的草原和高山台地中,点多面广,多数风机处于公用移动网络盲区。综合考虑国家、行业对电力系统网络安全的安全技术要求和风电场特点,本项目未采用多点WIFI等安全性能不足、覆盖面积较小的无线网络技术,创新应用TD-LTE 无线宽带通信技术在各风电场建立了安全可控、全域覆盖的无线专用网络,部署了网络安全防护态势感知系统,研发应用了具备全面感知、智能控制、智能检修等功能的精细化管理系统,智能化风电场建设取得了预期成效。 通过建立以安全可控网络为基础的智能化风电场运维管理一体化平台系统,有效提升风电场运维效率和运维技术水平,降低生产运营成本,减少故障停机时间,提高风电场发电效益,同时提高运维管理水平和运维人员安全保障水平。该项目已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7项。项目研究成果为风电场智能力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经验,有效解决了风电场偏远机位移动信号无法覆盖的问题,可实现作业过程的实时监视与管理,包括GIS轨迹跟踪,风机桨叶、集电线路无人机智能巡检,电子化两票,减少运维时间成本。该项目在风电行业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分散式风电并网性能检测装置研制
大力发展风电等新能源是促进能源结构转型、保障能源安全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重要战略举措。当前,我国风电正从大规模集中式开发向集中、分布式协调发展转变。在内陆地区,以分散式山地为主的风电场建设快速推进,比如湖南、云南等省市。风电并网性能检测是风电场投运的关键环节,通过检测、评估以及改进等手段,保证风电并网性能满足电网运行要求。 项目针对分散式风电场并网检测效率低和并网性能差的实际问题,研制了分散式风电场并网性能远程检测装置,己推广应用于湖南、云南等30余座风电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备在风电并网检测行业全面推广应用的前景。
分散式风电并网性能检测装置研制
大力发展风电等新能源是促进能源结构转型、保障能源安全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重要战略举措。当前,我国风电正从大规模集中式开发向集中、分布式协调发展转变。在内陆地区,以分散式山地为主的风电场建设快速推进,比如湖南、云南等省市。风电并网性能检测是风电场投运的关键环节,通过检测、评估以及改进等手段,保证风电并网性能满足电网运行要求。 项目针对分散式风电场并网检测效率低和并网性能差的实际问题,研制了分散式风电场并网性能远程检测装置,已推广应用于湖南、云南等30余座风电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备在风电并网检测行业全面推广应用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