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天地融合通信的电力应用与实践
针对电力通信网的五个新形势、新需求与新挑战,构建了固移融合、天地互备、宽窄协同、空天地融合通信网络体系。重点分享了三大场景实践:一是在配用电领域通过高隔离GPON替代传统EPON,实现天津滨海试点横向业务融合与安全传输;二是在偏远地区创新,NTN卫星直联终端与电力卫星物联网,解决黑龙江、新疆等地无公网覆盖难题;三是在应急保障场景,基于“便携卫星站+MESH自组网”装备系统,支撑26省700余次抢险任务秒级建链。 他强调“通信韧性是新型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命脉”,根源在于新能源高比例接入使配电网从“单向无源”转向“双向有源”,传统链式组网难以应对拓扑频繁变动与极端天气冲击。他认为关键技术突破在于“全域覆盖能力”与“协议自主可控”:需优先推进SDH向fgOTN骨干网升级、加速EPON向高隔离GPON演进,同步破解无线专网政策瓶颈。实践验证显示,该方法使应急通信建链效率显著提升,偏远地区数据传输速率跨入兆级时代。他建议构建“空天地一体化通信基座”,强化通信网与新型电力系统的共生演进。
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PON)系统技术条件
配电自动化EPON 与LTE230 双模通信系统研发与应用
智能配电
配电自动化EPON与LTE230双模通信系统研发与应用
配网自动化是现代智能配电网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配电网自动化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可靠稳定的通信系统及智能化的装备是其发展的关键。 目前,配网自动化系统主要采用光纤、GPRS、载波等通信方式,各种方式在具备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光纤架设易受地面线路影响、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GPRS无线公网传输时延大、数据易丢失,存在信息安全隐患;载波技术易受干扰、稳定性差、传输距离受限。可见,单一通信系统无法满足多样化功能的要求。 现有的配电系统主要采用“手拉手”组网保护的方案来确保通信系统在故障状态下的可靠运行。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大量由单PON口连接的ONU以及采用同一根光纤连接的双PON口的ONU,方案实施率仅为30%。一旦发生主线路故障,将无法实现通信数据冗余备份并快速切换至备用线路,严重影响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因此,有必要将多种通信方式结合优化,保证配网通信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 鉴于以上原因,本项目针对电力业务需求,设计出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双模通信系统,开发了双模ONU设备,并完成现场应用。项目的成功实施,可以大大增强系统的可靠性,为构建高速、可靠、灵活的电力配电通信网提供了通信保障。
支持长距离传输的电力10G EPON 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