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3条 “源-
PPT

电能变换设备与智能配电网友好交互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发布日期:2019-12-06

电能变换设备在智能配电网中广泛存在,但两者在“源-网-荷”各层级中交互不够友好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本报告首先指出电能变换设备与智能配电网实现友好交互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然后分析两者在“源-网-荷”三个层级交互作用的特征,围绕“安全、优质、智能”三个目标,建立了两者友好交互的技术体系,提出了“灵活互动的新能源友好接入技术、配电网高可靠供电的友好支撑技术、面向高电能质量的友好用电技术”等三大关键技术,研制了具备友好交互能力的五类电能变换设备,并对后续研究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861次浏览
论文

考虑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多能互补虚拟电厂优化调度策略

发布日期:2023-12-19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全环节低碳化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电已成为必然趋势。考虑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不确定性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利用具备多能互补特性的虚拟电厂(virtual power plant,VPP)是改善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此,提出一种多能互补虚拟电厂优化调度策略。首先,充分考虑多种能源之间的耦合关系,构建计及“源-网-荷-储”全环节的虚拟电厂运行机制;其次,根据所提运行机制,提出以低碳经济为目标的多能互补优化调度模型,通过对各类型装置进行协调调度,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最后,以某地区含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内的多能互补虚拟电厂为参考案例进行仿真分析,验证所提策略的有效性。

548次浏览
论文

“源-网-荷-储”协调控制低碳经济优化及降碳效果分析

发布日期:2025-07-16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针对实现配电网低碳经济运行问题,提出了一种“源-网-荷-储”协调控制的配电网低碳经济优化方法。首先,以考虑弃风弃光成本、柔性负荷与储能装置调度成本、碳排放成本等的配电网综合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进行建模。其次,通过二阶锥松弛技术,将其转变为混合整数凸规划模型,进一步提高计算速率。然后通过修改的IEEE 33节点配电系统证明了该方法在降低配电网经济成本和碳排放方面的优越性。最后,对“源-网-荷-储”协调优化中不同降碳措施的效果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协调低碳经济运行与传统经济运行之间矛盾与统一的博弈关系,得出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两种运行方式之间的相同点与差异点。

501次浏览
PPT

面向分布式新能源多元友好接入的柔性互联化配电网关键技术

发布日期:2022-09-05

随着分布式新能源发电、电气化荷-储更大规模接入,传统交流配电网已无法满足由于能源转型带来的电网升级需求。“源-网-荷”问题本质是面对新型源荷所存在的时空分布不均与能量波动特性,现有配用电网缺乏能量互通路径和能流调节手段。对比传统配电网一次设备的调节手段,柔性互联可取代传统联络开关,实现配电网馈线的常态化柔性互联,增强配电网快速、灵活的调节能力,馈线间互联互济,提高配电网运行水平。此外,传统配电网架构的调节手段无法满足电动汽车、数据/通信中心、分布式新能源等直流型源-荷迅速发展的需求,以多端馈入型固态变压器为核心的新型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可增强配电网快速、灵活的调节能力,实现馈线潮流灵活调节。本报告介绍柔性互联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典型应用场景,并从电压等级角度介绍中压柔性互联关键技术及低压柔性互联关键技术,最后介绍柔性互联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485次浏览
论文

混合交通流下计及储能型柔性开关影响的交通-配电网联合规划

发布日期:2023-11-17

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 EV)的大规模发展,使得交通网转变为电动汽车和燃油车(gasoline vehicle, GV)随机混合出行的复杂网络;配电网也转变为供需双侧不确定、“源-网-站-储”高效互动的低碳型电网。在新型交通-配电网耦合系统下,亟需研究交通和配电网的联合规划方法,以满足EV时空充电需求,保障交通和配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为此,基于EV和GV的实时能耗特性差异,建立了混合交通流分配模型,以充分反映GV对EV出行和充电行为的影响,进而建立了混合交通流下的交通网多阶段规划模型。此外,考虑储能型柔性开关(energy storage integrated soft open points, E-SOP)的运行特性,协同“源-网-站-储”,建立了E-SOP影响的配电网多阶段规划模型。结合交通-配电网物理和“流量-功率”耦合约束,实现了交通-配电网的联合规划。根据Sioux Falls交通网和IEEE 69节点配电网组成的耦合系统算例测试,验证了所提联合规划模型比独立规划的总成本减少了7.21%,并且E-SOP的接入能减少系统无功出力和电压波动。

469次浏览
成果

“源-网-荷-储”集成优化能源系统设计开发

发布日期:2023-05-29

综合能源公司一直致力于新能源综合利用开发及智能微电网技术应用。该公司联合知名高校利用两年时间进行了“源-网-荷-储”集成优化能源系统设计开发,综合应用分布式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电池储能、分布式供热、电力需求侧相应等技术手段,突破了短期风功率预测、电网互动管理等多项技术难题,优化协调“源-网-荷-储”系统中相关设备运行,提升局部电网运行水平,实现对光储充微电网系统的在线监测、历史数据存储、发电预测、负荷预测、日前优化调度功能;实现微网与配网之间的模拟互动管理,微网向配网上传功率计划,并参与上网电价竞价,根据配网交易结果制定日前调度计划,提高清洁能源就地消纳能力同时解决其产生的电网波动性等问题,改善电网电能质量。

关键词:
266次浏览
论文

数据中心全直流供电系统的构建及其综合评价

发布日期:2024-08-28

“双碳”目标对数据中心提出了高效率、高可靠、低碳排放的需求。因此,构建了一种接入可再生能源和大规模储能的数据中心全直流供电系统,并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首先,分析数据中心供电系统“源-网-荷-储”各环节的特点和需求,综合考虑系统效率、可用性、经济性、环保性4个维度,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开发了DCES(数据中心能源系统)架构评价工具。最后,通过DCES将全直流供电系统与传统交流供电系统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表明,提出的全直流供电系统尽管经济性稍差,但综合评价指标更优,可作为未来数据中心新型供电系统的一个可选方案。

238次浏览
成果

“源- 网- 储”高质量运行关键技术与装备

发布日期:2021-08-17

配电网是联结电网各类用户和分布式能源的关键环节,全电网80%以上的故障、损耗都发生在配电网。随着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接入与电力电子负荷的增长,配电网运行不确定性和电能质量等问题日益严重。本项目定义的配电网高质量运行是“源-网-储”整体配电网高电能质量与高运行质量的统一,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依托本项目己建成“配电网智能技术与装备”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配电网”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项目成果已获授权发明专利35件,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33篇高水平论文,牵头发布了“新型城镇配电网典型供电模式技术导则”团体标准。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组织的成果鉴定评价为:“研究成果创新性强,示范引领作用突出,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项目研制的系列装备已通过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等权威机构检测,相关核心技术已在南京鼎牌电器有限公司、江苏天华电力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实现了成果转化并量产,已在江苏南通、连云港等地区配电网成功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3年累计新增经济效益约3.7亿元。本项目有力促进了分布式能源高效消纳,显著提升了配电网的运行质量,推动了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节能减排等产业的技术升级。

关键词:
161次浏览
成果

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的供电企业“数字化”经营管理变革

发布日期:2022-07-26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石家庄供电分公司以提升电力数据内外部价值为目标,通过强化电力基础数据协同治理和共享利用,拓展经营管理分析指标体系、评价维度和预测手段,开展决策端、业务端、市场端、政府端能源数据支撑应用,创新构建供电企业“数字化”经营管理模式,推动企业运营向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助力公司提质增效。 在推进公司“数字化”经营管理变革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创新做法,以确保建设取得实效。一是强化电力基础数据协同治理,促进融合共享。开展“源-网-荷-储”数据信息源头治理,开发智能查证管控应用,构建数据资源共享分析服务体系,促进电网物理信息融合。二是创新经营指标智慧分析模式,强化数据洞察。对照“国际领先”要求,完善公司指标体系,透视公司主要管理环节,打通价值创造的全过程。升级指标分析工具,对售电量、用电量、负荷曲线等进行精准预测分析。三是推进“决策-业务-市场”三端应用,助力提质增效。搭建决策分析平台,梳理经营风险和决策场景,构建决策支持数据的异动预警机制。开发面向公司运营管理和面向电力客户服务的业务端应用,提升业务管理的精益化水平。同时,积极探索电力数据产品商业化运营模式,推动公司数据增值服务向市场端延伸。四是开发经济环境发展多元指数,服务政府决策。深化政企战略合作,开展“电力看经济”课题研究,充分发挥电力大数据作用,开发复工复产指数、电力环保指数等,为省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支撑。五是构建三位一体支撑保障体系,提升管理效率。固化数据治理流程和管理规范,优化经济活动分析工作形式,建立闭环、量化、多维度考评机制;建立人才规划和储备机制,成立公司智库研究室,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模式,保障公司“数字化”经营管理变革的人才供给支撑。

152次浏览
成果

热电联产“源-储-网”一体化协同智能供热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

发布日期:2021-08-17

发展热电联产是实现国家两个根本性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公益性基础设施。随着新能源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速,使得热电机组面临着电力调峰能力严重低下、供热能力日益不足等技术难题。当前我国集中供热系统一次能源消耗水平比欧洲同纬度国家能耗高出一倍以上,主要原因是“首站定流量、换热站分摊”的单向信息流调节方式,致使热源与热网间供热信息孤立,无法按需供热。 项目引领了我国热电联产领域的技术革新,特别是新型凝抽背供热技术,突破了汽轮机设计需保证低压缸最小进汽流量的限制,为国内汽轮机改造与设计提供了新思路。项目从“热源-储能-热网”一体化的角度,以负荷需求为导向,实现供热系统的信息物理融合,达到多能协同优化和调度。积极响应了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了集中供热系统“互联网+”智慧能源建设。

137次浏览

热点资讯

1

国网智研院总工 贺之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倒逼电网技术加快升级

2

电力绝缘子40年技术回顾与展望——制造篇

3

《电力行业关键设备供需统计分析报告2023》上新了!

4

赵伟 褚温家 张晶:以新能源主动支撑技术 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5

“双碳”目标下的低压智能配电台区应用设计

6

河南新型储能政策:调峰0.3元/度,租赁200元/度·年,用户侧有奖励!

7

电线电缆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实施细则(2022年版)发布

8

新型电力系统中抽水蓄能定位与发展前景

9

2023年变电智能运检优秀论文征集

10

EPTC双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