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联发布电力机器人及无人机巡检专业培训评价标准制修订计划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我国电力行业供给结构、技术研发与设备运维投入不断加大。智能巡检技术作为电网设备运行和维护的重要手段,对电力巡检作业人员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能巡会检”的复合型人才是摆在电网企业和培训机构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种稳定性高的带电作业机器人
浙江德镧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Dil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位于嘉兴科技城,是一家专注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和电气智能产品技术研发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公司聚集了一支来自国内外电气工程师、算法工程师、机械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等共23人组成的高新活力型开发团队。与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等开展多方位深度合作。目前公司已完成技术积累和开发的产品包括:配电网智能带电作业机器人、配网智能巡检运维机器人、配电网工厂化预制自动化机床、智能熔断器、配电网智能电缆连接装置、零感不停电换表装置等。
自主化核设计软件包PCM研发与应用
CGN目前使用法国AREVA公司的堆芯设计软件包SCIENCE进行工程设计和运行技术支持。这套软件在技术上做了很多的限制,带来了一些重大问题,如:1)软件仅允许用于中国境内的民用反应堆设计,限制中国核电在全球核电市场的发展;2)软件核心原理未知,导致工程设计领域的关键技术没有掌握,制约中国在反应堆设计中的突破和创新;3)软件支持的反应堆堆型有限,仅限于某些特定的压水堆堆型的特定运行模式。为解决制约中国核电设计技术发展的瓶颈,追切需要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堆芯设计软件,摆脱核电设计领域对国外的依赖。为此,CGN决定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堆芯设计软件包PCM。 PCM软件包完全自主开发,从根本上解决了反应堆堆芯核设计软件的知识产权问题,申请了4个软件著作权,通过了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的科技成果鉴定,获得了际可强院士等行业内专家的好评,并在以下方面实现了创新:1)在国内首次完成以特征线法为求解器的组件计算(PINE)与使用微观燃耗方法的堆芯计算(COCO)相结合的综合技术研发,可以给出高精度的少群截面并充分考虑堆芯的燃耗历史效应,具有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2)在国内首次自主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量图分析程序MAPLE,并应用于工程实践;3)在国内首个完成核设计软件包系统的不确定度分析,建立不确定度分析方法,相关不确定度因子可应用于反应堆工程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PCM软件包是在如下方面和国际同类专业软件具有类似的先进特征:1)先进组件燃耗处理方法;2)采用粗网有限差分技术和并行加速特征线法输运计算;3)采用解释器方法,方便堆芯计算各个功能实现;4)采用薄板样条函数(TPS)重构技术。
电力网络安全技术产业发展报告2020
随着“云大物移智链”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相融并进,电力企业正加速向数字化转型。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力企业数字新基建的推动下,电力信息通信领域的科技创新不断涌现,作为电力信息通信领域的专业研究机构,EPTC信通智库推出《电力网络安全技术产业发展报告2020》,本报告围绕电力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从宏观政策环境、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业务应用需求及典型业务应用场景、关键技术研发方向、基于的企业创新力研究、创新产品与创新应用解决方案、技术产业发展建议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技术结合实际案例的形式多视角、多方面展现网络安全技术和电力行业融合发展带来的创新和变革,为电力行业向能源互联网转型,以及融合创新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注:本报告为纸质版,默认快递方式为顺丰到付。
±800kV胶浸纸直流穿墙套管及换流变阀侧套管
在该技术研发前,胶浸纸穿墙套管和换流变阀侧套管严重制约了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 通过开展±800kV胶浸纸直流穿墙和换流变压器阀侧套管核心技术科研攻关,攻克了特高压直流套管绝缘、载流、温升、电场分布控制、核心材料、抗震等关键技术,研制成功国内首支±800kV胶浸纸直流穿墙套管和±800kV胶浸纸换流变阀侧套管。 该产品具有电压等级高、温升低、整体强度高、局部放电量低等优点,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同类产品国际领先水平,并在“青海-河南”±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和乌东德±800kV柔性直流工程挂网运行,解决了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中的又一难题。
IEC62840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系统系列国际标准
本项目属于智能用电技术标准领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电动汽车电池更换模式和典型设计,建立了换电站区域安全控制机制,为世界各国提供了统一的通用技术要求和安全要求。该系列标准建立了电池更换系统的整体架构,明确了电池更换系统由电池更换站、支撑系统、可更换电池系统和供电系统组成;规定了电池更换站各子系统的组成、功能及要求;定义了电池更换系统的接口和分区;提供了电池更换系统的用例和电池更换站的设计方案;提出了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系统在电气防护、机械结构、通信方式等方面的安全要求。 项目组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等科技项目的支持下,历时 7 年科技攻关,获授权专利 6 项,软件著作权 3 项,发表论文 7 篇。期间,项目组联合法国雷诺、德国 VDE、韩国电子通讯研究院等国外企业,开展电动汽车电池更换技术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项目组在国内联合车企、科研单位开展了电动汽车充换电关键技术攻关和标准编制,支撑我国电动汽车充换电标准体系建设,依托国家能源智能电网技术研发(实验)中心科研试验条件,验证充换电系统的兼容性、可靠性、安全性。该系列标准的创新成果如下:1)国际首套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系统 IEC 标准,填补了电动汽车换电技术国际标准体系空白,迈出了中国主导制定电动汽车充换电国际标准的第一步;2)首次给出了电池更换系统分区权限、用例和解决方案,提出了电动乘用车和商用车适应不同种类电池箱的全自动及半自动电池箱更换技术;3)形成了IEC 领域首套集电气防护、机械结构和通信接口等多行业、跨专业融合的国际标准,提出了一种电池更换设备对电池箱的快速、精确定位方法,增强了系统对车辆停靠位置及姿态的适应能力;4)基于该系列国际标准研制的电动汽车换电系统带动国内外产业发展,遵循该标准建成了国内首个电动乘用车底盘换电示范工程,为国外电动公交车换电系统提供了全套解决方案。该系列标准为国内外电动汽车和充换电设施企业提供了设计和建设依据,提高了电池更换技术的安全性及一致性。在北京、上海、杭州等主要城市构建了标准化的电池更换站,成功支撑了奥运会、G20 等重大活动保障车辆工作,并在法国、以色列、韩国等国家推进示范试点。近三年,依据该系列标准设计开发的充换电系统已在 10 多个省份取得广泛应用。该系列标准的发布与实施,进一步深化了国际间标准合作,全面支撑了我国标准“走出去”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