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信数据流通网络(TDN)白皮书2023
本白皮书以促进数据要素价值高效和可持续释放为目标,针对数据流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挑战,围绕解决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性难题,分析数据可信流通的基础原则,提出了可信数据流通网络(简称可信数网,TrustedDatacirculationNetwork,TDN)的概念。通过分析业界实践和深入研讨,凝聚各方共识,对TDN的总体功能、网络结构、建设思路、关键技术、应用场景、规范保障等内容展开全面分析和研究论证,并予以详细阐述。本报告亮点如下:一是首次提出可信数据流通网络(TDN)的概念。TDN是以数据可信流通为基础原则,以“全国互联、数据可信、流通安全、全程可溯、贡献可量”的核心能力为目标,而构建的数据流通基础设施。TDN基于分层次的网状结构,通过建立顶级节点、枢纽节点和子节点,以实现数据、算力、网络等跨区域、跨行业的互联互通和价值共享。二是明晰TDN的可信数据流通关键技术范畴。从保障数据隐私安全、流通过程可控可信、跨节点跨平台跨技术互联互通等角度归纳、分析实现数据可信流通的关键技术方法。主要包括隐私保护、使用控制、信任保障、互联互通等四大类技术,在TDN的互联基础层、资源接入层、计算控制层、流通服务层等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三是全面梳理TDN应用场景和标准体系。首先分析可信枢纽节点的建立对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企业数据流通、数据交易这三种典型的数据流通场景的作用及应用效果,进而提出在数据流通的各个环节、相关的技术要求、行业应用要求以及节点落地建设等方面需要统一的标准规范。由此TDN的建设思路不再是独立松散的模块组合,而是形成了一套体系化的可实操可落地的解决方案。四是展望TDN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建议。为实现数据要素价值的全面释放,政产学研各界将切实的从技术创新、试点示范、服务生态、标准规范等方面加快推进可信数据流通网络的落地,奋力实现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和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目标。
数字大动脉 未来新底座——数字基础设施评估体系研究报告(2024年)
当前,数字中国进入整体布局规划新阶段,数字基础设施作为数字中国的数字大动脉、未来新底座,对于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及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我国高度重视数字基础设施在支撑、赋能和引领全域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战略意义,持续加大资源投入力度,统筹推进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应用基础设施等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新需求催生新能力,在经济社会需求快速变化、普惠个性包容发展的新形势驱动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内涵外延与重心方向也在发生深刻调整,核心能力从“算力、存力、运力”向“多力协同”快速演进,以满足各行各业对更广连接、更大带宽、更强算力、更高智能、更可持续等的多元化新需求,数字基础设施体系逐步进入敏捷部署、弹性配置、跨域调度、均衡提升阶段。新发展呼唤新监管,随着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维增能,相应的行业监测评估分析工具需要同步拓展延伸,以更好为行业发展和地区政策科学部署提供定量、全面、准确、动态的参考依据。以此为背景,本报告结合行业发展基础现状与技术演进脉络趋势,按照系统性、科学性、动态性、操作性、可比性、实用性原则,构建一套新时代我国数字基础设施评估体系,旨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引领我国数字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稳固经济社会发展的数字“大底座”,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筑牢坚实基础。
广西: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意见 开展物联网节能降耗、虚拟电厂、智能电网示范建设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发布了《广西关于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件提出要大力推进中国—东盟区域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围绕建设面向东盟的区域性信息枢纽和辐射西南、中南的信息集散地,推进广西与东盟的数字基础设施互通互联。建设柳州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优化南宁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结构和链接方向,面向东盟国家加强推广运营
典型国家数字政府建设实践白皮书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纵深发展,驱动人类社会迈向数字文明。我国正处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历史进程,新兴数字技术如何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国家需求与时代使命。数字政府建设是在数字技术背景下的重大任务,政府数字化转型始终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等数字生态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1]。本报告主要结论如下:全球范围来看,作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数字政府建设已经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势在必行。各国数字政府建设保持持续发展态势,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同时,由于各个国家建设数字政府的方法、路径等差异,各国的数字政府建设实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美国在顶层设计、资金投入、应用建设、人才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英国关注数字政府的先导作用、数字鸿沟解决、数字质量等问题,丹麦致力于信任型数字政府建设,韩国在组织变革、产业发展、数字开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新加坡更多关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模式和数字协同治理。最后,结合我国发展形势,得出未来数字政府建设方向启示:以数字政府的新定位、组织建设的新保障、多方合作的新力量为基础,充分发挥数字技术、数据驱动的新动力,驱动更均衡、更高效发展的新目标。
国网能源研究院解读《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下称《规划》)鲜明提出了“2522”的整体框架,制定了规划目标和实现路径。通过对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大循环畅通的规划,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数据要素、数字技术、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产业,将全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领域深度融合赋能;基于数字技术的自立自强和数字安全的可信可控,强化数字中国关键能力,对内建立公平规范的治理生态,对外构建开放共赢的合作格局。
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3年)
全球数字经济多极化格局进一步演进。2022年,从规模看,美国数字经济规模蝉联世界第一,达17.2万亿美元,中国位居第二,规模为7.5万亿美元。从占比看,英国、德国、美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均超过65%。从增速看,沙特阿拉伯、挪威、俄罗斯数字经济增长速度位列全球前三位,增速均在20%以上。数字经济重点领域发展成效显著。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等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基石不断夯实。5G融合应用生态加快形成,人工智能创新和应用力度加大,数字技术产业稳步发展释放巨大发展潜力。工业、医疗等代表领域数字技术应用程度加深,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入发展新蓝海。本报告中数字经济相关数据均为测算数据,仅代表我院作为科研单位的学术研究成果,属纯学术研究范畴,均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政府官方数据口径。
2024数字技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挑战和对策研究报告
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能:因此需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内在需要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和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需要持续发挥数字技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积极作用。为此需要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依靠数字技术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研发与应用,实现能源技术的关键性突破,加速清洁能源结构转型:还要大力强化数字基础设施的普惠性,降低企业数字技术应用的成本和负担,让更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能够借力数字技术实现发展与降碳的协同。
国家电网数字化技术应用实例
国家电网公司始终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在十多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动数字化转型发展。
数字技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挑战和对策研究
数字技术助力“双碳”目标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命题。与发达国家实现碳达峰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借助工业化进入发达经济体不同,中国是经济高质量进程中稳妥有序推动“双碳”目标。因此,数字技术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在政策体系上的关键抓手是推动数字化绿色化的协同发展。数字技术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理论链条是“数字技术—能源消费—碳排放”。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技术进步,理论上可以通过提高能源效率与推动结构升级两种方式降低能源消费来减少碳排放。然而,这一过程也有可能提高能源消费:一方面,虽然数字技术可以引致的能源效率改进,但是在某个发展阶段会刺激能源消费,不可避免遭遇“能源需求反弹”,即数字技术推动经济产出扩张的规模效应。不过,这个挑战可以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而化解,即借助技术效应、结构效应而中和规模效应。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赋能低碳发展的前提是数字产业自身的发展,这一阶段自身就会加剧能源消费,从而增加碳排放。数字技术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微观体现为企业通过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应用数字技术起到减少碳排放的效果。本报告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应用能够推高企业碳边际减排成本,有力奠定了碳交易市场的形成,从而激励企业更自主降碳。其次,数字技术应用总体上可以显著抑制企业碳排放,说明根据当前经验,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可以中和规模效应,因此可以认为数字技术有助于“双碳”目标实现。然而,这一过程存在规模分化的挑战:企业规模越大,实力越强,数字技术助力降碳的效应越显著,大企业经济效率和能源效率同步改进会对小企业形成更大竞争优势,企业规模分化会进一步加剧。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能,因此需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内在需要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和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需要持续发挥数字技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积极作用。为此需要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依靠数字技术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研发与应用,实现能源技术的关键性突破,加速清洁能源结构转型;还要大力强化数字基础设施的普惠性,降低企业数字技术应用的成本和负担,让更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能够借力数字技术实现发展与降碳的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