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天地融合通信的电力应用与实践
针对电力通信网的五个新形势、新需求与新挑战,构建了固移融合、天地互备、宽窄协同、空天地融合通信网络体系。重点分享了三大场景实践:一是在配用电领域通过高隔离GPON替代传统EPON,实现天津滨海试点横向业务融合与安全传输;二是在偏远地区创新,NTN卫星直联终端与电力卫星物联网,解决黑龙江、新疆等地无公网覆盖难题;三是在应急保障场景,基于“便携卫星站+MESH自组网”装备系统,支撑26省700余次抢险任务秒级建链。 他强调“通信韧性是新型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命脉”,根源在于新能源高比例接入使配电网从“单向无源”转向“双向有源”,传统链式组网难以应对拓扑频繁变动与极端天气冲击。他认为关键技术突破在于“全域覆盖能力”与“协议自主可控”:需优先推进SDH向fgOTN骨干网升级、加速EPON向高隔离GPON演进,同步破解无线专网政策瓶颈。实践验证显示,该方法使应急通信建链效率显著提升,偏远地区数据传输速率跨入兆级时代。他建议构建“空天地一体化通信基座”,强化通信网与新型电力系统的共生演进。
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新技术与产品
等保和密评是重要的信息安全方法,也是国家和电力系统的规定性要求。面向等保和密评,凝思软件充分发挥长期服务电网的技术优势和工程优势,不断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打造新基础环境,保障电力系统安全、合规、高效运行。
电力北斗卫星授时系统抗干扰技术创新实践
北斗授时已在军工、通信、电力、金融、交通、广电等行业广泛应用,一旦受攻击,后果不堪设想。采用本项目干扰预警、抗欺骗、欺骗干扰反向定位的北斗授时装置,提高授时可靠性,社会效益显著。 变电站设备安全运行依赖精准授时。2020年浙江度电产值约13元,停电损失35万千瓦/时(220kV枫树变为例),经济损失455万元/时。若整个供电系统受影响,经济损失将不可估量,经济效益显著。 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依赖精准授时,本装置极大提高授时可靠性,满足电力二次安全防护要求,提升电力系统安全性,安全效益明显。
变电站接地网缺陷精确定位与长效性改造关键技术及应用
本项目属于电力工程材料领域,涉及电气测量与仪器。接地网是维系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石,作为短路和雷电流泄放入地的必经通道,其泄流不畅可产生数万伏地电位升,危及设备及人身安全。接地网埋于地下,其不可视特性导致缺陷检测准确性低;现有检测技术完全依赖于接地网拓扑图,当图纸丢失,或与实际埋设不符,导致缺陷无法检测;传统接地网存在材料易腐蚀寿命短、接头焊接缺陷率高等问题,导致大量接地系统“带病”运行,严重威胁电网安全运行。本项目从接地网导体精确定位、拓扑快速复现、缺陷可视化诊断及长效性改造方面开展研究。 项目获发明专利 14 项、实用新型 8 项,软著 1 项,发表论文 21 篇(SCI/EI 7 篇),编制标准 3 项。项目研究成果已在河南、重庆、福建等五省市 178 座变电站中得到应用,发现并处理300 余处缺陷,显著提升了接地网缺陷管控水平。同时可推广应用于通信、建筑、石化等含地埋金属设施的行业,应用前景广阔。项目通过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的鉴定:项目总体居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地网单支路导体精确定位、拓扑复现和基于电阻率成像的腐蚀诊断技术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储能用户多市场协同响应服务优化模型
储能是推动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和提高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支撑。文章利用电力物联网平台对储能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为储能用户提供更智能、高效的管理方式。针对储能用户在电力市场环境下如何参与多样化交易的问题,在研究弃风弃光量调控的同时,将储能用户参与的交易范围扩展至新能源消纳方面,建立了储能用户同时参与能量市场、调频辅助服务市场和备用辅助服务市场的协同响应服务优化模型,并以用户的最大收益为目标进行了优化。通过对算例中3个方案的仿真分析,验证了该模型及方法的可行性和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