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中典型 局部放电检测有效性
在G1S制造、安装、调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导体表面尖刺、自由导电微粒等局部电场集中造成的绝缘缺陷。该类绝缘缺陷在GIS设备运行及遭受过电压情况下可能导致异常放电,影响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2014年至2018年,国家电网公司投运的组合电器发生了47起绝缘故障,占比85.5%;其中由微粒起的绝缘击穿放电共计39起。 由于金属微粒导致的绝缘故障仍然是GIS设备可靠运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金属微粒按照出现的位置可分为导体附着微粒、绝缘界面附着微粒和自由导电微粒三类,下面分别论述工频局部放电试验对这三类缺陷的检测有效性。
非线性硅橡胶复合绝缘电导调控及其应用
高压特高压直流输电:远距离、大容量、高效率。 绝缘问题是核心问题之一:在某些绝缘设备或部件中,电场分布极不均匀,最大场强远远超出平均电场,例如高压电缆终端、绝缘子高压端、阀侧套管等。 高压电缆附件多层绝缘界面是典型的电场畸变区。 交流电缆应力锥结构并不能根本上解决电场均化问题,根源在于直流电场分布依赖于绝缘的电阻率。 不均匀电场加剧聚合物绝缘(硅橡胶、乙丙橡胶、聚乙烯、环氧树脂)6的老化过程导致绝缘过早失效。亟需合理改善电场分布,缓和局部高电场。 强电场加剧杂质电离、电极注入,导致电荷积聚。 非线性电导复合绝缘:当“三结合点”处电场应力集中时,电导“自适应”增大从而缓和电场分布。
电网实时运行可视化分析预警系统
电网实时运行可视化分析预警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根据“以调度员思维模式为框架,以可视化界面为功能模块,以互动计算为系统核心”的思路,利用电网EMS实时数据、状态估计数据、PMU数据、水调自动化系统数据、保护信息及气象数据等各种信息,实现电网运行信息从静态、二维平面、孤立数据的展示方式向动态、三维立体、虚拟现实的展示方式转变,从电网充裕度、安全性、脆弱性和可控性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算法实现及可视化表达,在可视化互动计算、低频振荡快速检测、电网运行整体态势指标可视化、水库及发电能力可视化计算、人工智能驱动的输电断面安全状态快速评估、深度学习驱动的电力系统暂态稳定预防控制决策,以及基于图数据库的人机交互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整体上属国内首创。系统实现了信息融合、智能告警、动态监视、海量数据阅读、超实时仿真和高性能计算、基于人工智能的电网安全稳定分析、虚拟现实,以及基于图数据库的人机交互等功能。系统设计合理,反映了电网理论计算和计算机技术的最新成果,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实用化程度高,且贴近调度生产需求,为电网调度运行提供一个准确及时掌握电网实时运行态势的分析决策平台,提高了调度人员对电网运行的监控能力,实现传统电网调度模式向智能电网调度模式转换,有效提高了电网安全生产水平。
水工混凝土界面处理剂施工技术规范
基于配电自动化主站缩短10kV 母线失压故障分析判断时间的研究
随着国网公司“三集五大”管理体制的推进,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尽快实现配电网的建设的智能化,配电自动化正在作为提升配网生产管理水平和提高供电可靠性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从乌鲁木齐配电自动化主站建设现状、在配电自动化主站应用过程中配网调控员处理10kV母线失压故障时间较长等问题为引线,提出创造性构建配网自动化主站人机界面的下“可视化”预案模型,通过调查、分析、实验设计出“可视化”事故预案并已应用于配网调控员反事故演戏中,验证“可视化”预案对调控员准确、快速处理事故提供了技术支撑,从根本上提高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同时也缩短了事故时用户的停电时间,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电力二次系统现场作业本质安全“双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随着特高压交直流的大规模投运,我国电网已从省内省间联网成为区域互联:同时,新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电网特性变化,电网规模巨大且复杂,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问题日益突出。大电网安全越来越依赖“三道防线”,而“三道防线”的安全可靠又取决于电力通信、监控、继保和安控等二次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2015年乌克兰电网和2019年委内瑞拉电网的崩溃,证实利用网络信息系统攻击电网已成为现实。国家电网公司调度3.8万座变电站、50多万座电站,作业现场点多面广,一旦管控不到位,极易遭受病毒感染或恶意攻击,进而可能导致电网控制设施损坏、电网发生大面积停电、发生敏感业务数据泄密等事故和不安全事件。 电力生产作业传统上“重一次、轻二次”,网络和信息系统更是“重业务功能、轻安全措施,重开发建设、轻持续服务”。目前,- -次设备现场作业严格执行“安规”,已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管控。但二次系统的作业无规程依据来规范,主要依靠人的经验,作业行为随意性大,极易导致电网设备误动或拒动;同时,二次系统的运维检修高度依赖厂家,第三方调试设备随意接入电力监控网络系统等,极易引入病毒或遭受恶意攻击。 电力系统管理层级多(五级调度),同时二次系统.集成和交互关系复杂,安全措施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一项通信检修业务,可能搭载国调、分调、省调、地调等多个层级的保护、监控、安全自动装置等多个任务;此外,随着专业化管理的形成,一二次设备管理分离,管理流程相互嵌入和可能的界面不明晰,容易引起二次设备作业的不安全现象。综上,为强化电力通信、监控、信息等二次系统现场作业安全管控,迫切需要研究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措施,以规范作业流程和作业人员行为,保障大电网安全。
基于“智能化”“数字化”的配网调度指挥新模式建设思路
网络化下令系统的开发,吉林供电公司编制完成涵盖功能、安全、界面等验收内容的《吉林配网调度网络交互指挥系统验收细则》,为系统的推广提供了可行的验收办法。同时,《国网吉林供电公司配网调度倒闸操作网络化下令管理办法》的编制,确保了检修操作的安全性。网络化下令系统的建设,将周计划管理、定值核对、异动管理等分散的业务进行了流程重建和规范,使之更适合配网运行管理的需要。特别是线上周计划管理,提高了周计划平衡的效率,线上校核提高了计划可执行率,避免了重复停电现象的发生。网络化下令系统的开发应与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电话调度模式与现有配网发展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使得配网调度向人工智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并且通过配网主动抢修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吉林公司将原有的“客户报修—坐席派单—现场巡线—调度开票—缺陷处理”的配网故障处理流程优化为“故障研判—自动派单—智能开票—缺陷处理”,其中原有的 5 个人工环节精简为 2 个自动环节、1 个辅助决策环节和 1 个人工环节,大幅压缩了故障处理时间,将人员从具体事务中解放,使他们有更多时间关注管理及安全,有更多时间进行自身业务能力提升,形成了人员能力提升、配网整体管理水平提高的良性循环。在原有多源数据分析平台以“线—变”关系实现主动工单的基础上,以网络拓扑形式进行故障研判,预期将使故障研判准确率提升 35%以上。网络化下令系统单、双轨试运行期间,共处理停电检修 141 项,完成网络下令 1489 次,成票及操作执行正确率达 100%,操作票编制时间由 10 分钟缩短至秒级,平均操作时间由 27分钟缩短至 19 分钟,同时多操作并行执行模式解决了多操作排队等待问题。配网检修全链条管理方面,实现了业务管控的在线化、可视化,设备异动、定值流转同步率提升至 100%。故障网络可视化指挥方面,实现了故障信息多方即时共享、图像实时可观,信息传递与指挥时间缩短至秒级,现场故障处置效率大大提升。
基于负序量排序及5G通信的主动配电网有界面保护原理
针对大量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 DG)接入配电网对传统保护带来的新挑战,提出了一种基于负序量排序与5G通信相结合的配电网有界面保护原理。为实现保护范围的有界及灵活配置,并应对极端工况下的主判据失效问题,设计了一种免整定的实测-补偿电压幅值比较判据。在信息交互方面,结合配电网通信特点,提出了带时标的5G通信方式,进一步降低了所提保护对同步通信的要求。仿真结果表明,对于带不可测分支的线路,所提判据均可成功应用,并且不依赖于数据同步通信。相较于传统三段式电流保护,保护新方案能够大大提升配电网的故障切除速度,保证故障极限响应时间均在90 ms以内。在数十欧姆的相间弧光过渡电阻和接地电阻的情形下,该方案仍能具有良好的故障辨识能力。相比于幅值差动保护,所提保护具有对不可测分支更强的适应性和动作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