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场并网性能评价方法
构网型储能系统与风力发电的协同控制研究
在风电场直流侧配备储能以实现虚拟同步机控制的方案需要对风电场的硬件进行改造升级,成本较高;在风电场交流侧配备储能虽成本较低,但现有的风电场与交流侧储能独立控制的方法对风电场出力波动的平抑作用有限。在不改变风电场现行控制基础上,文章提出一种风电场及其交流侧配备的构网型储能设备的虚拟同步发电机协同控制方案,可使新能源和储能联合系统呈现电压源效应并提供系统阻尼和惯量,考虑了储能容量对控制效果的限制作用,并提出了储能容量与风电场装机量的最佳配比,通过仿真实验对该方案的有效性进行了论证。结果表明:通过协同控制风电场与其交流侧配备的构网型储能出力,可以与风电场直流侧配备储能的虚拟控制实现相同的频率与电压支持效果,并有效平抑风力发电的波动性。
风电场理论发电量与弃风电量评估导则
风电场运行指标与评价导则
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设计技术规范 第2部分:海上风电
集群化发展模式下风电场预测、规划及控制关键技术综述
随着我国风电行业的快速发展,规模化发展风电对能源转型的推进至关重要。然而,由于风电场所处的复杂环境和高昂的建设运营成本等因素,集群化发展模式下的风电场面临着一系列技术难点和挑战。因此,文中针对集群化发展模式下风电场的建设和运营,重点总结了相关的预测、规划及控制关键技术。文中围绕风电场集群的关键技术与研究思路进行了归纳总结;针对风电场集群的特点,包括风资源量化表征与预测技术、多风电场协同优化规划技术以及多风电场控制与运行技术进行了详细探讨,对于每个技术领域,分析了当前的研究现状和取得的成果;最后,阐明了风电场集群建设和运营关键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并指出了待解决的技术难点,通过总结这些技术的研究成果为我国风电的规模化、集群化开发提供参考。
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风电场无人值守技术规范
±400kV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系统
±400kV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为江苏如东黄沙洋海域三个海上风电场的直流送出系统,该输电系统包括海上和陆上换流站及两站间连接的直流海缆,海上换流站交流侧6回220kV海缆出线,陆上换流站交流侧1回500kV出线,系统直流电压±400kV,直流电流1375A,直流出线1回,承担黄沙洋海域H6(400MW)、H8(300MW)及H10(400MW)三个风电场共1100MW总装机规模的电力输送。本技术产品自2018年开始研究,2021年正式投运,系世界上在运容量最大、电压等级最高的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系统设计可靠性大于98.51%,系统损耗小于2%,各项性能指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经济社会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