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 褚温家 张晶:以新能源主动支撑技术 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双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特征凸显,系统的物理基础、功能形态深刻变化,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挑战。新能源场站需要具备主动支撑能力,拥有接近或高于同步电源的控制特性,支撑系统电压、频率稳定以及提供备用容量。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华北分部开展新能源场站主动支撑技术研究,深入分析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对电网的影响,提出了新能源主动支撑技术要求,助力新能源健康有序发展,推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专家观点」解读:《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2021-2023 年)》 ——技术篇
“十三五”期间,我国变压器铁心材料制造技术实现了快速发展。适用于高效变压器的铁心材料主要有高磁感取向硅钢和非晶合金。目前高磁感取向硅钢已实现大规模量产,宝武钢铁、首钢分别具备了90万吨、19万吨高磁感取向硅钢生产能力,鞍钢以及部分民营企业也具备一定生产能力。
中国信通院全球5G标准必要专利及标准提案研究报告(2023年)
自 2017 年启动 5G 标准制定工作以来,3GPP 已于 2022 年 6 月完成 5G 标准第一阶段的制定工作。2021 年,3GPP 立项通过 5G 标准 Rel-18 版本的首批项目,标志着 5G 正式进入 5G 演进(简称“5GAdvanced”)的第二阶段。5G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实现大规模商用,逐渐成为推动人类社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根据 GSA 的研究,截至 2023 年 3 月,全球 97 个国家或地区的运营商已部署 249 个5G 网络,全球厂商已发布一千八百余款 5G 终端。面向未来,5GAdvanced 将在持续升级已有网络能力的基础上,增强 AR/VR、物联网和空天一体化等新能力,以赋能新场景新业务的应用,并通过减少碳排放帮助全行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全球产业主体在积极参与 5G 标准制定的同时,也不断向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声明 5G 标准必要专利。为研究全球最新的 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情况,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中心在 2022 年发布《全球 5G 专利活动报告(2022 年)》的基础上,编写了《全球 5G 标准必要专利及标准提案研究报告(2023 年)》。 本报告基于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 ETSI 专利数据库中的全部 5G 声明专利及其同族扩展专利,从专利声明量、多国授权专利量、技术领域等维度进行了统计分析,以展示全球 5G 标准必要专利活动的情况。此外,本报告基于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 3GPP 网站中的全部 5G 提案,分析了 5G 提案趋势、工作组提案分布、参会主体的提案量和通过提案的情况,以期从提案的视角展示全球 5G 标准化的创新情况。
智能配电应用技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电力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一方面,在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下,传统能源的大量开采和碳排放总量的连年升高,使得能源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是降低传统化石能源占比、调整能源结构的一项关键任务,更是保障我国能源电力安全的长治久安之策。另一方面,我国电网建设加速,分布式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和用电负荷的多元化增长,使得电力稳定供应面临较大挑战,需要构建坚强智能电网,破解电力建设的难点堵点问题,缩小负荷曲线峰谷差,保持用电稳定。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对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要把配电网作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着力点,持续优化完善配电网规划理论、建设标准和管理体系,不断提高配电网的适应性、可靠性,以及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更好地支撑新能源的科学高效开发利用和多元负荷友好接入,并深度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利用先进的设备、传感技术及控制决策系统,保证配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智能配电网建设的目标是服务电网终端用户,智能配电网具备安全、可靠、自愈、经济、兼容等特点。加强智能配电软硬件设备的升级改造,促进智能配电网与物联网融合渗透,助推智能配电技术在配电网规划中得到重点应用,以及智能配电网建设效果得到有效提升,是智能配电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近日,由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EPTC 电力技术协作平台组编的《智能配电应用技术》即将出版。本书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从多方面深入剖析智能配电应用技术,对传统技术进行再探讨,对前沿技术进行新探索,全面展示当前智能配电领域的研究成果,助力智能配电技术创新、推广与应用。 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和配网业务对智能配电技术的需求,本书深入分析了智能配电技术的发展形势与要求,解读了智能配电技术发展现状,梳理了智能配电技术标准,围绕配电设备智能化、配电智能终端、配电物联网、配电自动化系统、智能运维、分布式电源与储能、电动汽车充换电、低压柔性直流互联等关键技术做了全面介绍与研究,总结了不同场景下的智能配电技术典型应用案例,展望了智能配电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发展建议。 联 系 人:张伟豪 手 机:18518354192 邮 箱:zhangweihao@eptc.org.cn
集成芯片与芯粒技术白皮书
对于我国而言,集成芯片技术对于集成电路产业具有更加重要意义。由于我国在集成电路产业的一些先进装备、材料、EDA以及成套工艺等方面被限制,导致我国短期内难以持续发展尺寸微缩的技术路线。集成芯片技术提供了一条利用自主集成电路工艺研制跨越1-2个工艺节点性能的高端芯片技术路线。同时,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具有庞大市场规模优势,基于现有工艺制程发展集成芯片技术可以满足中短期的基本需求,并可借助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刺激集成芯片技术的快速进步,走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特色,并带动尺寸微缩路径和新原理器件路径的共同发展。本技术白皮书邀请了集成芯片与芯粒领域的优势研究力量,详实分析了集成芯片的技术途径和国内外发展现状,总结了我国在集成芯片领域的基础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希望能够为技术规划、技术攻关、产业政策等提供参考。在撰写过程中,有很多未尽之处和编委们的知识所限,也请批评指正。
《多能智慧耦合系统》白皮书
《多能智慧耦合系统》报告于2022年09月发布。随着可再生能源(如光伏和风能)的发展,考虑到可再生能源自然是间歇性和随机的,大规模采用可再生能源将对能源供应安全带来技术挑战,而多能源耦合系统可能会缓解这一挑战。多能源耦合系统可以增加整个能源系统的灵活性,平衡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此外,多能量耦合系统还可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该报告阐述了多能源耦合系统和服务的概念、在碳中和背景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介绍了多能源智能耦合能源系统的关键技术;分析了多能源智能耦合能源系统国际标准的发展现状、多能源智能耦联能源系统的标准化需求及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