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2条 核电企业
成果

融合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多标一体”综合管理体系创建

发布日期:2021-06-02

核电鉴于其核安全要求的特殊性,需接受国家、地方、行业乃至国际社会最严格的监督与监管,同时,核电厂还要适应公众、股东、客户及自身员工的要求。这些要求伴随核电厂建设与运营的各个阶段,并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它们制约着核电厂管理的各个方面,需设立适应各方面的规章制度以约束和规范核电厂各类活动的管理,形成“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因此,在核电厂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将核安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标准要求和各个业务领域的要求进行融合,建设一个集约型一体化的“多标一体”全面管理体系,是核电企业的发展方向。 通过一体化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在企业中形成了相对统一的管理理念、思想和方法。在强调安全、质量与环保的同时体现了卓越绩效的理念。 核电厂管理体系的建设必须解决由于多体系并行运作存有的一些弊端,如接口众多、文件重复、资源浪费等,通过深入研究对比核质量保证标准、安质环管理体系标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内控体系等体系标准文件要求,梳理标准体系运行思想,比对体系要素要求,创建适合核电厂运营管理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同时具备强大的兼容性,可以容纳其他新的管理体系的导入。公司总结出了适合公司经营发展的十大管理原则,形成了四个层级包含 27 个业务领域的共计 800 余份管理程序组成的管理体系文件。通过体系的有效运作和实施,促使公司在卓越绩效管理的推进和实施、经营业绩、安质环业绩、两化融合、社会效益等方面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体系管理形成优势互补,超越了单体系运作的效果,避免多体系运作造成管理的重复和浪费,实现了各体系间“1+1>2”的效果,值得各方借鉴。 电力企业可直接复制本管理体系框架,根据企业自身情况优化后进行应用。对其他受多方面监管行业的大中型企业,也可参考移植体系框架,通用管理领域不变,针对企业主业相关领域进行适应性修改后进行应用。

165次浏览
成果

核电企业生产指标一体化分级管理体系建立与运作

发布日期:2021-10-22

核电厂生产指标是定量衡量核电机组工作过程管理、表征核电机组运行业绩的有效手段,也是国际核电行业通用的核电安全运行管理工具。中国核电下属电厂的生产指标管理,但由于堆型、技术来源、电厂成熟度与指标管理要求的差异等原因,差异较大、标准不统一,不利于对标交流、总体评价及业绩提升。 为此,中国核电于2015年开始策划开展总部层面生产指标统一管理研究工作,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基础上,严格落实国家主管部门/监管部门的管理要求,建立了本部-成员公司一体化的生产指标体系并运作;生产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总部战略目标,客观反映管控核电生产过程及业绩,其主要作用是落实上级部门管理要求、指导核电厂规划阶段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计划、监测和控制生产管理过程、考核生产管理效率和效果,通过此项目实现对核电生产管理过程的可知、可控;并借助生产指标管理洞察核电厂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整合总部、电厂资源,最终达到改善核电生产业绩的目的,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环境价值。 2、先进性与创新点 项目的先进性与创新点可归纳为“四性”:(1)先进性: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实现了生产管理由快速粗放式发展转向精细化管控,从定性管理到定量管控,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全面性:生产指标共计165项指标涵盖安全质量、运行生产、成本控制三大宏观领域,涵盖了核电厂管理的各个方面,通过指标能够全面准确的掌握核电厂当前的状态。(3)科学性:指标状态判定准则立足实际、充分借鉴,指标及阈值设置合理科学,使生产指标管理对业绩提升的作用实现最大化。(4)实效性:中国核电本部及成员单位实行生产指标分级分类管理,通过侧重关注不同层面最核心的指标,从而实现高效管理;通过指标监控可及早发现痛点难点问题并解决,使生产指标管理对业绩提升的作用实现最大化。 3、推广性 生产指标体系兼顾了总部及电厂管理的共性及个性化需求,并考虑了未来的拓展需求,直接或适应性调整后可推广到核电企业、电力企业甚至所有的生产型企业。该方法得到了国家能源局核电发展中心的认可和采纳,本项目组人员承担并完成了我国核电运行与建设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平台开发工作,相关成果在能源局的相关指标体系的建设中进行推广和应用,为国家主管部门对行业进行有效监管、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
135次浏览
成果

核电企业一体化隔离管理平台研究与应用

发布日期:2021-08-24

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人的健康和生命是无价的,企业的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前提。隔离管理在隔离危险源,保护作业现场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有效保障了电厂的日常生产和维修活动的安全有序进行。传统的隔离管理系统是基于机组运行期间的业务需求研制开发,仅满足机组运行期间的隔离管理需求。但是核电工程建设、调试期间同样需要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因此有必要研究一套同时满足调试期和运行期隔离管理需求的隔离管理平台。 本项目技术难度方面,本平台既要保证操作便捷性,又要满足多种冲突校验规则、隔离边界融合、主子票管理、标牌共享管理等业务需求,技术难度系数非常高,但是都得到了妥善的解决。先进性方面,本平台同时支持机组调试期和运行期隔离管理需求,且设计实现了两种工作许可证管理模式,在行业内尚属首例。创新性方面,本平台取得多项创新,包括“经验传承,数据资产价值最大化”、“浑然一体,维修准备操作便捷化”、“双管齐下,隔离管理模式多样化”等。可推广性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核能是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选择。目前国内在运和在建机组 56 台,年内会有核电项目陆续开通建设。调试运行期一体化、管理模式多样化、与维修系统浑然一体的隔离管理平台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经济社会效益方面,机组调试期间使用本系统,任何业务数据均存在甲方的数据库中,避免使用乙方的信息系统,索要业务数据产生的费用。此外,机组进入运行期,调试期间的宝贵数据无需再投入资源进行数据清理、导入,节约大量人力成本,经济效益显著。

关键词:
133次浏览
成果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核电大数据技术研究与智能应用

发布日期:2021-09-29

项目依托江苏核电自身技术研发及创新能力,建立起全面、稳健的大数据技术平台,为核电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和开展业务创新提供了一站式的解决方案。通过平台提供的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化能力,能够提升数据共享与流转能力,为各层次用户提供灵活准确的决策分析支持并开展创新性的智能用开发。项目对外发布了11篇论文,获得了19项荣誉,制订了1项能源行业标准,获得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实施上线11项数据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124次浏览
成果

核电企业基于两化融合的“基线流程”管理

发布日期:2021-06-09

为适应电力市场新形势下的核电发展需要,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和中国核电发展战略,江苏核电以促进两化深度融合为指导思想,以打造信息化企业为目标,提出以管理制度流程和信息化流程为管控对象的“基线流程”概念,通过建立分层次、扁平化管控机构,形成“基线流程”和信息化建设的协作机制:通过对公司各项业务及专项业务领域进行系统识别和科学设计,构建了具有核电特色的“基线流程”架构,并与核电成熟的管理制度架构进行整合管理,确定了“基线流程”的法定地位。同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过构建信息化“基线流程”管控体系和基线蓝图审批机制,确定信息化“基线流程”审核重点和要点,推进“基线流程”信息化过程中的配置管理严格受控,以实现信息化“基线流程”实施全过程管控和动态更新,提高“基线流程”的快速响应能力;通过建立全面绩效管理体系和改进创新策略,以文化为引领,营造“基线流程”持续优化的氛围,进一步支撑公司战略落地实施,使之更好的服务于提高公司运营及管理效率。核电企业基于两化融合的“基线流程”管理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取得了以下实践效果。

122次浏览
成果

核电科研与生产业务一体化平台开发与应用

发布日期:2021-05-17

随着所和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涉及的经营范围在扩大,员工数量、产品种类、服务项目以及客户也在不断增多,所和公司的信息资源越加繁杂,一套高效、安全、实用性强且覆盖全面的资源管理系统显得尤为重要。核电科研与生产业务一体化平台(Nuclear power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Business Integration System,以下简称 BIS)就是以核电科研院所“科研+生产”管理模式为出发点,坚持科研生产与管理业务全面融合为目标,以满足 105 所自身管理需要为目的设计开发的可配置、灵活性的标准化平台。BIS 平台整体架构设计结合了现代企业管理和科研院所管理理念,借鉴 105 所在核电企业建设 N1-EAM(企业资产管理)、N1-ERP(企业资源计划)和 N1-ECM(企业内容管理)等信息系统建设中的经验,以“一次输入,相互勾稽”为原则,以“模块化,高可配置性,易维护性”为核心技术要求,以科研和生产项目管理为主线,在科研院所内部协同整合人、财、物和信息流,推动企业项目管理、组织管理、资源管理、控制管理、绩效管理、决策管理的系统化建设。 BIS 平台分为 IT 支撑层、主数据平台层、一体化核心业务层和运营管控层四个层面,平台全面支持分布式及集群部署方式,以各业务主数据为基础支撑,通过一体化业务的管理与协同,实现科研和生产全方位管理落地,并通过运营管控层为企业提供战略规划和决策指导。主要包含七大管理模块:1)项目管理;2)经营管理;3)采购管理;4)设备库存管理;5)人力资源管理;6)质量安全管理;7)财务管理。平台具有协同性、自主性、配置灵活、易用性、高安全性这几个特点。 BIS 平台目前已在核动力运行研究所得到应用,平台规范并提高了核动力运行研究所的人财物一体化综合管理能力,通过内部需要与外部相关主体有序耦合,将各部门的信息统一归集,实现了经营、项目、采购、人力资源、设备库存、财务管理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管理实践,合理调配人财物各项资源,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核动力运行研究所科研和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大幅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满足了日益多元化的市场竞争需要。其实施效果主要表现在:(1)组织设计集约优化,显著提升了综合绩效;(2)成功构建多项目管控体系,保障科研生产运营;(3)信息化和运营管理深度融合,大幅提升了市场竞争力;(4)构建了科研生产一体化运营决策的“智慧大脑 作为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软件系统,其在国内核电行业占有领先的科研生产一体化管理的优势以及技术先进的优势。

121次浏览
成果

自主化核电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研究与实践

发布日期:2021-05-17

2011 年-2015 年,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通过承担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重大专项“核电关键设计软件自主化技术研究”课题,牵头研发国内第一套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整套压水堆核电厂工程设计与安全分析软件。在该课题立项之前,我国核电厂的设计软件高度依赖国外软件,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如何在自主研发的过程中克服知识产权壁垒,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和运用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实现核电软件的自主化,保障国产核电软件自主研发成果的市场自由。 为提供全面的、深入的、具有实践经验的核电软件知识产权理论研究保障,在 2013 年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承担了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的“核电软件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软课题。该软科学研究课题于 2015 年 11 月通过验收,其研究成果为我国核电行业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提供了参考依据,为核电企业进行核电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对于保护核电软件的创新成果、防范知识产权风险具有指导意义。 本成果主要通过调研和分析,运用现行通用的知识产权研究理论和方法,开展了国内外软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及特点研究、国内外核电企业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特点和现状研究、相关问题研究、对策研究和运用软件知识产权制度的做法和经验总结。

116次浏览
成果

核电企业基于“智慧维修”理 念的新一代维修支持管理体系构建

发布日期:2021-08-27

应对国际能源形势,确保能源战略结构调整的要求我国核电兼顾国内能源安全保障、清洁发展转型以及和平利用核能国际合作的两项重要使命,是国家能源布局的关键环节。同时国际环境日趋激烈,贸易争端日益频繁,核电作为国家名片,重要战略技术储备,在国际关系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国际合作中通过知识产权壁垒,限制对手的国际发展空间时有发生。顺应核电发展规划,提升专业布局做大做强的需求当前核电产业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2018 年以来,我国共有 8 台核电机组相继建成投产,目前还有 11 台机组正在建设,在建规模连续多年保持全球领先。随着大量核电机组的投入运营,江苏核电将“争做国际一流核能企业”作为战略指引,实施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战略,确保在核电运营板块实现人才、效益、规模的协同发展,为国家核电运营积累宝贵的经验。持续维修领域改进,保障核电基地安全运营的需求核电站的安全运行离不开高质量的维修团队。维修支持作业是设备维修活动开展的重要先决条件。具体包括:维修活动的脚手架支持、设备本体的保温拆装、设备起重运输、重要设备管道的焊接、维修期间的临时排水、维修过程的机械加工支持等。下图是田湾“生产维修管理系统”1统计的单机组年度日常维修服务支持工种的作业数量统计。 基地从 2015 年开始,将原先维修处负责两台机组维修支持工作,转变为由维修支持处负责六台机组的维修支持管理,同时伴随中国核电推行标准化组织机构建设,使原来传统的双机组管理,到群堆机组管理的新变化。因此迫切需要对维修支持领域的管理尽快标准化、信息化,以形成完善统一的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维修支持管理水平。以智能化为基础,探索智慧核电建设路径,识别试点应用场景与实施路线,研究智慧核电建设及推进保障条 件与措施,促进维修管理体系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核电基地核心竞争力。

114次浏览
成果

核电企业基于AI与移动的档案管理应用创新

发布日期:2021-08-25

为解决文档管理实际业务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人工投入较大的问题,江苏核电文档技术人员对业务过程进行分解和逐一突破,采用人工智能以及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进行辅助性功能开发和应用,有力地提升文档信息化的技术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技术难度和先进性上,项目综合运用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光学文字识别技术、移动物联网技术等先进科技,克服了技术难度大、时间紧张等困难,圆满了各项工作任务,技术水平在业内处于先进水平。在创新性上,项目取得了多项创新,业内首创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扫描文件清晰度检测、首创基于光学图像文字识别技术的自动化文件拆分、首创基于移动物联网技术的案卷智能上下架,完全自主分析、自主设计、自主开发实现的实用工具应用。本项目完全自主分析、设计、实现,未产生任何外委开发费用或者商业软件采购费用或软件维护费用,不必受商业软件限制,验证了整套解决方案在企业落地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对于提升企业自身技术实力有较好的作用。 在可推广性上,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扫描文件清晰度检测工作完成后节省了不必要的文件人工查阅时间,适用于其他需要人工对文件检查的场景。本类工作在行业内具有通用性,可以推广到其他电厂。基于光学图像文字识别技术的自动化文件拆分工作完成后大幅提升了文件处理效率,原本平均 30 分钟/件的效率提升到不到 1 分钟/件,项目应用效果显著。本类工作在行业内具有通用性,可以推广到其他电厂。基于移动物联网技术的案卷智能上下架工作完成后大幅提升了实体架位号和文档管理系统的实时信息联动,优化了案卷上下架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原本平均 5 分钟/卷的效率提升到 10 秒/卷,项目应用效果显著。本类工作在行业内具有通用性,可以推广到其他电厂。通过本项工作实现的实体架位号信息能够为开展智能可视档案库房工作建立良好基础。 在经济效益上,项目完全采用开源免费产品,且全部为自主分析、自主设计、自主开发,不产生任何商业软件采购费用和服务费用以及软件开发费用。系统每年节约 2000 多个小时,人员节省 30%。本成果的社会效益主要有两点,一是示范作用,二是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将挖掘出更多以大数据和 AI 等技术相关的业务场景应用,在业内处于领先优势,对于其他单位开展类似创新性应用具有参考意义。

114次浏览
成果

中国核电数字化生产经营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发布日期:2021-10-14

2017年起,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核电”)统筹推进经营管理各业务线精益化管理,加强各项业务横向协同和上下联动。根据集团公司“三合一”(战略规划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经营分析管理)工作的整体部署,结合数字化管理新要求,统筹推进经营管理各业务领域精益化管理和发展,构建了“3655”经营管理体系,以“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战略为指引,深入优化六个中心(信息、采购、财务、审计、培训、宣传)核心功能、紧密围绕五条主线(安全运行、经营管理、市场开发、工程建设、党的建设)、五个市场(核电新项目、新能源、电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服务),搭建形成中国核电18个业务领域,50个子领域的体系架构。 中国核电以推动核能、非核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数字化为途径,通过重新塑造以产业为主线、以领域为支撑的生产经营管理组织架构,在筑牢底层大数据池的基础上,搭建纵横贯通的高效信息流,加强业务领域逐层数据分析,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经营管理驾驶舱,加之优化的制度建设和激励机制,形成了高效的数字化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对中国核电的创新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司以精益化管理为目标,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术要效益,在保障核安全的前提下,积极面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应对多变的生产经营风险波动,在逆境中寻找突破口,在风险中抓住市场机遇,在多变的环境中守住漏点,以求进一步提高核电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基于此,中国核电整合原有关键指标数据、同行对标指标、绩效指标和运营监测指标,并在高质量战略运营指标体系基础上,建立长效的数字化生产经营管理统筹机制,以先业务数字化、后数字化业务的思路,逐步把数字化场景引入到整个公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通过数字化实践简化传统业务流程、提升业务效率和精准度,降低运维成本,力求实现业务与数字化深度融合,推动生产经营实时监测与计划执行的良性互动,实现核电特色数字化管理在生产经营方面应对风险波动的管控,为企业经营进行预警,以满足中国核电及业务部门各级领导、管理层对核电板块整体经营管理、安全生产等状态的全面了解,更好地辅助领导科学、合理地决策。 中国核电生产经营管理监测平台形成多项成果,其中包括省部级荣誉2项,软件著作权3项,中核集团科技鉴定委员会给予国际领先最高评定意见等。

111次浏览

热点资讯

1

《电力行业关键设备供需统计分析报告2023》上新了!

2

2023年变电智能运检优秀论文征集

3

EPTC双周刊

4

“EPTC智巡榜”年度优秀企业征集

5

2023年EPTC大事记

6

关于举办2023年(第六届)电力信息通信新技术大会暨数字化发展论坛的通知

7

“双碳”目标下的低压智能配电台区应用设计

8

王志伟:全面推进合规管理 护航企业发展行稳致远

9

4个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项目!西安发布2023年北跨发展重点建设项目

10

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 推动“双碳”目标有序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