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控保协同的有源配网主动注入式保护方法
由于逆变型分布式电源(inverter-interfaced distributed generation, IIDG)的故障特性主要由其控制策略及电网故障情况决定,在不同故障场景和工况下,传统的被动式保护方法存在保护整定和协调困难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控保协同的有源配网主动注入式保护方法,故障期间控制IIDG主动向电网注入特征信号,保护处利用检测到的特征信号来获取IIDG的基波信息,从而消除IIDG 对各支路电流及现有电流保护的影响。由于保护利用的故障特征是由IIDG主动注入的,因此该方法在不同场景和工况下都有较好的适用性,且不需要增加额外的通信和检测设备,具有经济性好和实用性高的优点。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5G+全域应用助力华能水电智慧转型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能源电力行业逐步从大机组、大电网向电网管理智能化转型。当前,糯扎渡水电站在管理运营过程中存在以下痛点:一是电厂边界防护困难。糯扎渡占地358万平方米,大坝高261.5米,海拔落差大,涉及空域、水域、地域的安全防护,有线覆盖困难;二是设备监测维护难。电厂涉及上千个仪表设备,读表测量工作量大、实时性差,且目前对设备的运行状态监管没有形成数据模型,无法精准、高效的检测设备运行状态;三是水下和地下巡检难。地下主厂房环境复杂,重点巡检区域繁多,且厂内设备数量大、维护效率低,缺乏数据沉淀、管理和应用。为解决上述难点,糯扎渡水电厂联合移动、中兴等企业利用5G、大数据、AI等技术提高电厂生产运维效率以及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损耗,促进节能减排,助力实现无人化生产、智慧化管理的转型目标。
关于邀请成为EPTC柔性直流专家工作委员会协作单位的函
为推进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凝聚行业中坚力量,EPTC柔性直流专家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诚邀从事柔性直流相关的装备制造、检测设备及研发制造等企事单位成为专业协作单位。
在役风力发电机组螺栓安全维护关键技术研究
随着风电产业在全球的发展,各类事故也在频繁发生,其中有一部分严重的事故与螺栓疲劳断裂和预紧力不足有密切关系。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风电发展自身特点开展检测技术真研究。本项目在分析关键部件超声检测特点的基础上,开展风电机组超声检测技术研究。根据本项目研发的螺栓超声轴力检测系统和螺栓便携式超声柱面导波相控阵系统可以实现单人现场操作,数据实时传送、远程分析等功能。在这方面国内外的一些公司都没有比较成熟的产品,更没有实现广泛应用,便携式便于高空作业的产品研究现在成为一个热点问题。而便携式检测设备可以适应野外检测和现场检测,携带方便,应用性较强。采取螺栓超声轴力检测系统,对螺栓的预紧力检验采用新的检验方法:先用本系统对螺栓进行逐个检测,发现紧固力不满足相关标准时再用力矩扳手对松动螺栓重新进行紧固。螺栓便携式超声柱面导波相控阵系统可以快速完成螺栓探伤工作,消耗的人工成本很低,因此节约了大量外委检测费用,大大减少螺栓断裂的不可控风险,保证风电机组安全运行,避免了风机事故造成的损失。 本项目应用后,风电行业螺栓安全维护的传统做法将被抛弃,新方法结果更加可靠、精度更高、消耗的人力、物力更少,极大提高了风电机组的运行可靠性,因此对风电行业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蓄电池红外测温检测技术
任何有一定温度的物体,都会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界辐射能量。辐射能量的大小与该物体热力学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红外测温仪,无需与物体接触属于非接触式测量。红外测温技术是利用红外探测技术获取设备辐射状态的热信息,转换成温度后进行显示的技术。 红外热成像技术可在设备不停电的情况下,检测设备的表面温度状况。通过对电气设备表面温度及其分布的测试、分析和判断,准确地发现电气设备运行中问题。红外成像仪可实现设备运行状态时远距离、不停电、不接触、不取样、不解体的情况下,检测出设备故障引起的异常红外辐射和温度,有效的判断设备存在的外部缺陷和内部缺陷从而实现故障隐患的提早发现并及时进行处理。 由于正常运行的蓄电池组处于浮充状态下,充电电流很小,电流路径中的电缆、连接片、接线板出现接触不良的故障是发现不了的。蓄电池在核对充电过程中会有l的电流流过电流路径中的电缆、连接片、接线板。红外成像测温技术能及发现蓄电池组电流回路电阻过大发热的隐患通过监视蓄电池外壳的温度能有效的防止蓄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热失控故障。 红外成像测温技术可实现设备运行状态时远距离、不停电、不接触、不取样、不解体的情况下,检测出设备故障引起的异常红外辐射和温度,有效的判断设备存在的外部缺陷和内部缺陷,从而实现故障隐患的提早发现并及时进行处理红外成像测温技术是一项十分有效的故障诊断方法,通过蓄电池组核对性放电过程中的温度监控,能及发现蓄电池发现存在的发热故障,并能有效的防止蓄电池热失控而导致的起火和爆炸。
配电电缆绝缘状态评估关键技术及应用
电力电缆逐渐成为城市配网电力输送的主要方式。我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规模化使用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目前配电电缆数量较大、运行条件复杂、应用年限较长,老化问题目益凸显。根据北京公司2009-2014年对各电压等级电缆的故障率的统计数据,中低压电缆的故障率最高,其中以10kV电缆的故障对系统运行影响最为频繁。除去用户侧设备失效和外力破坏等非维护性故障,进水受潮、绝缘老化等绝缘缺陷是引发电缆线路故障的主要原因。 配电电缆绝缘状态评估技术研究主要面临如下几个问题:缺乏关键评估指标用以定量评估配电电缆的绝缘状态。现场检测缺乏相关的成套设备,也缺乏明确的现场操作方案、流程,无法实现标准化应用。缺乏配电电缆带电情况下的快速绝缘状态检测评估方法和系统。 为此项目组瞄准一线生产实际需求,针对上述难题开展研究工作,在“电力电缆老化程度量化评估成套检测设备”和“便携式谱波法电力电缆带电检测系统”研发和应用方面进行突破,实现提升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和提高配电电缆运维经济性的应用目标。
核电蒸汽发生器管板熔损缺陷回火焊道修复技术开发及应用
蒸汽发生器(SG)的传热管、管板及其密封焊缝是核电站一回路最薄弱的承压边界,决定了核电站安全运行和在役寿命。某核电项目在制SG密封焊阶段因焊接设备故障导致管板熔损(图1),承压边界受到破坏,针对SG管子管板区域复杂的结构以及该问题发生的特殊节点,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成为制约工程建设的关键节点。 管于管板密封焊阶段,SG管板不能进行焊后热处理(热处理将导致管孔和传热管变形、氧化,管板报废等系列风险)。项目组通过反复研究提出了采用在国内重大工程领域应用尚属空白的回火焊道技术,制定了完整的返修方案和评价准则,研制了系列专用焊接及无损检测设备和工装,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顺利完成产品返修并通过了工厂和核电现场多次试验验证,避免了已穿管和已完成密封焊工序的传热管报废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和工期延期。本技术成果根本上解决了SG管板熔损世界首发性难题,通过国内专家鉴定,技术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成果经国家核安全局批准,成功应用于某核电项目SG的返修,揽回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400万元,节约工程建设关键路径7个月,实现了回火焊道技术在核电重大装备修复上的国内首次应用,成果还可推广到我国其它重大军用、民用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