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智慧配电网+”实践探索
在“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的背景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电能替代、多能互补、能效提升等“大云物移智链”技术的发展和突破,电动汽车、电采暖、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推广,配电网形态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未来必将成为分布式清洁能源消纳的支撑平台,多元负荷信息集成的数据平台、多利益主题参与的服务平台,需要加快从技术、功能、形态上推动配电网向能源互联网转型升级。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智慧配电网+”,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源-荷应用场景下储热式电锅炉投资经济性分析
储热式电锅炉是一种电-热转换设备,可应用在电力系统的源、荷两侧,提升系统灵活性。为分析储热式电锅炉投资经济性,首先,基于储热式电锅炉在源-荷场景下运行模式的差异,构建不同场景下储热式电锅炉运行约束模型,分析不同模式下投资主体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构成;其次,基于时序生产模拟,以年度经济效益最大为目标,建立储热式电锅炉投资主体经济效益优化模型;最后,基于净现值法分析评估储热式电采暖投资主体的投资经济性,并以“三北”地区某省级电网开展实例分析,依据东北电力辅助服务市场运营规则测算,结果表明:不同应用模式均具有明显社会综合效益,热电厂投资模式的盈利能力最强,风电场投资模式和荷侧独立主体投资模式经济上不可持续,需要调整相应的市场运营策略。
基于风电分时电价的虚拟电厂参与清洁供暖运营优化方法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迅速发展的风电由于其随机性与波动性,面临突出的风电消纳问题。蓄热式电采暖作为中国北方地区主要供暖设备,虚拟电厂作为需求侧资源的主要聚合技术手段,聚合蓄热式电采暖的虚拟电厂可为消纳风电、提高风电利用率提供解决途径。对此,提出一种基于风电功率的分时电价划分方法,实现虚拟电厂聚合蓄热式电采暖参与基于分时电价的清洁供暖交易优化运营。首先,阐述虚拟电厂聚合蓄热式电采暖用户参与风电供暖的交易模式;其次,考虑热惯性对蓄热式电采暖和房屋进行精细化建模,提出基于层次凝聚聚类算法的分时电价方法,建立基于Weber-Fechner定律的负荷模糊响应模型,并构建多方主体综合收益最大、弃风量最小和负荷波动最小的虚拟电厂多目标运营优化模型;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风电消纳效果和虚拟电厂收益,验证该方法能够有效促进风电消纳、提高多方主体积极性,并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性,以期为缓解弃风问题提供参考。
电采暖配套电网容量优化关键技术及商业模式
通过对北方“煤改电”进程及常规专线专变配套电网投入介绍,提出在建设阶段配套电网容量优化以及运行阶段的成本降低的案例,并介绍了实现政府、用户、发电企业、电网企业以及供热企业的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可引领电采暖、增量负荷可持续、市场化发展,有利于推动能源的消费革命、落实国家能源战略、促进能源清洁化发展,加快“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含蓄热式电采暖接入的配网承载能力评估模型
针对现有配网结构下蓄热式电采暖接入规模的评估问题,提出了1种含蓄热式电采暖接入的配网承载能力评估方法。首先,分析热负荷的主要影响因素与蓄热式电采暖运行特性,建立蓄热式电采暖系统模型;同时,建立配网可利用低谷电量模型;然后,以供热面积最大为目标,结合配网低谷电量约束与机会约束条件,构建含蓄热式电采暖的配网承载能力评估模型;最后将评估模型应用在河北省某农村配电网中,对比不同评估模型、机会约束置信度以及接入点对配网承载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提评估模型可有效增大配网可承载的供热面积,提高配网资源利用率,实现当前配网结构下蓄热式电采暖接入规模的合理评估。
国网新疆电力研发应用电采暖负荷用能感知监测系统
1月12日,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营销服务中心能源互联网技术部负责人通过电采暖负荷用能感知监测系统发现喀什地区的一个电采暖客户家中电压出现异常,随即告知喀什供电公司员工李明到现场核实治理。李明和同事迅速到达现场,经排查,发现是客户的电采暖设备开关出现了问题。不到一个小时,两个人便帮助客户更换了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