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6条 综合研究
成果

M701F3 燃机透平 DCT 综合研究与首例关键技术改造本地化突破

发布日期:2017-05-10

国内首次“以我为主”,率先将事故树分析方法应用于燃气轮机故障研究,基本研透了燃机透平密封冷却空气系统工作原理与密封保持环结构,分清了轮问温度高的各种影响因素,提出了综合治理对策。全球首例成功开展透平第2至第4级密封保持环关键技术改造并率先突破本土化加工制造瓶颈,排解了机床及数控、车刀及钻具等技术短板要素,根据密封保持环之实际变形量、机床精度与误差、刀具韧性,对制造加工工艺及标准进行了适用性改进,取得了成本降低与效益增加的卓越成效。国内率先探索了揭缸检修法、密封保持环改造法、冷却空气节流孔板扩孔法等现阶段处理轮间温度高问题的措施,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首次系统地总结出DCT偏高出现时如何快速选择处理方法的通用思路与执择策略。

154次浏览
成果

分布式随机性电源即插即用并网关键技术及应用

发布日期:2021-08-18

本项日属于电气工程科学领域,涉及电力系统、分布式发电、电力电子、电能质量等专业内容,是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相结合的综合研究项目。 伴随国家在清洁能源、节能减排、光伏扶贫等相关利好政策的推动,分布式光伏、风电等随机性电源装机近5年呈现爆发增长,随着常规并网技术缺陷不断暴露,包括自调节功能缺失、多机并联稳定性低、运维管控能力不足等问题,给配电网的运行、控制、保护和维护带来严峻挑战。 针对以上问题,项目日组依托6项国网公司科技项目及大量工程实践,历时6年研发了随机性电源即插即用和动态管控技术,研制了系列装备和平台,实现了随机性电源与电网友好交互的重大突破,为随机性电源安全、稳定、友好并网提出了全面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142次浏览
成果

应用于发电厂的臭氧协同高效水处理技术

发布日期:2021-10-19

为克服电厂循环冷却水循环水量巨大带来的工程难题和补水水质复杂带来的工艺难题,OZAST技术完全替代了阻垢缓蚀药剂和杀菌剂,大幅削减化学物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实现了杀菌、阻垢、缓蚀的动态平衡,保持凝汽器处于良好运行状态;达到了传统技术难以企及的高浓缩倍率,使循环水排污水全部补入脱硫系统,为后续全厂废水“零排放”创造条件、打下基础。OZAST系统及其服务涉及的技术领域覆盖了环保、给排水、电子信息、流体传质、算法模型、化学、分析测试、在线监测、汽机等诸多学科专业,具有较大的规模和相当的广度,除了广度,在特定专业领域对深度也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极强的相关领域技术的综合研究和整合能力,具有一般环保企业难以企及的技术高度。 该技术新颖性委托中国科学院上海科技查新咨询中心进行国内外数据库查新检索和对比分析,结论为“未见有与该项目关键技术相对应的专利和论文”,“具有新颖性”。 已申请专利24项,其中14项已获授权。登记了4项软件著作权。形成了专利、软件著作权和技术秘密有机结合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该技术于2019年10月通过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结论为:“该技术成果整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自主研发的OZAST工艺和设备系统的规模化应用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在整个电力行业,随着国家环保监管力度的日益加强,“排污许可证”和“环境保护税”相继落地,水资源费的开征和提高及排水日益严格的管控,电厂节水减排及实现废水零排放的需求日趋提高,降低综合煤耗、提高经济效益的动因为OZAST技术的推广应用展示了广阔前景。已开展与五大电力集团战略合作,已完成部分合作协议的签订。

关键词:
104次浏览
成果

一种高海拔山地风电场微观选址方法

发布日期:2021-09-22

经检索分析,该发明专利不属于现有技术,也没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就同样的发明在申请日以前向专利局提出过申请,并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含申请日)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或者公告的专利文件中。在风电场微观选址方面,最接近本发明专利的是某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以下简称“该论文”)《风力发电场微观选址与机型优化综合研究》,该论文讨论了风切变、湍流和尾流等对风机载荷和疲劳的影响,初步建立了以风机容量系数和风机排布间距为约束、以风电场发电量为目标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在进行风资源评估的具体步骤。但所提供的数学模型考虑的影响微观选址的约束因素还比较少,尚未考虑可利用率、尾流以及外部约束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本发明专利要求保护的一种高海拔山地风电场微观选址方法,根据订正后的测风数据和实测地形图,利用 CFD 方法对拟建风电场内区域风能资源进行模拟分析;根据拟建风电场区域的环境敏感因素调研结果确定有效开发区域;令风机间距在水平面投影距离 L 满足:其中θ为主导风向与山脊走向的夹角,根据风能资源模拟结果在有效开发范围内按照一定的布置准则对风电机组进行优化排布;从而通过使用精准度高的测风数据、地形图及风机间距计算方法提高了选址方法的准确性。通过使用实测地形图及优先确定有效开发区域,避免了后期风电机组安装时对安装位置的现场调整,从而提高了选址方法的使用便捷性。 在实际工程中,本领域内惯用的利用 GPS 到现场踏勘定点以确定机组安装位置的这种事后处理的方式,通常涉及对项目规划范围、装机容量和工程造价等诸多方面的调整,这将对某些项目造成颠覆性的影响,严重影响工程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四章中 5.1 条关于发明解决了人们一直渴望解决但始终未能获得成功的技术难题的陈述,本申请创新性的通过排除环境敏感因素去确定有效开发范围,从而获取最终的机组排布,避免了事后对机组安装位置的调整,很好的保证了工程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解决了人们一直渴望解决但始终未能获得成功的技术难题,因此,本申请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其具备创造性。

100次浏览
专家观点

国网能源研究院谢光龙:未来微电网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发布日期:2024-06-20

围绕微电网与大电网的关系、发展方向等,《亮报》对国网能源研究院电网发展综合研究所电网发展和安全研究室主任谢光龙进行了专访。

79次浏览
精品专题

分布式随机性电源即插即用并网关键技术及应用

发布日期:2022-05-30

本项日属于电气工程科学领域,涉及电力系统、分布式发电、电力电子、电能质量等专业内容,是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相结合的综合研究项目。

3次浏览

热点资讯

1

《电力行业关键设备供需统计分析报告2023》上新了!

2

电力绝缘子40年技术回顾与展望——制造篇

3

“双碳”目标下的低压智能配电台区应用设计

4

2023年变电智能运检优秀论文征集

5

新型电力系统中抽水蓄能定位与发展前景

6

电线电缆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实施细则(2022年版)发布

7

EPTC双周刊

8

“EPTC智巡榜”年度优秀企业征集

9

2024年EPTC大事记

10

关于举办2023年(第六届)电力信息通信新技术大会暨数字化发展论坛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