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远程在线核容放电的变电站智能直流系统
本项目通过对直流电源系统框架、蓄电池全状态多变量监测方法及在线核容放电方法进行研究分析,首次提出新型直流电源系统中两段直流母线互为备用策略、蓄电池远程在线核容放电的控制策略和关键技术,形成一套远程在线核容放电的变电站智能直流系统,由蓄电池全状态智能监测、在线核容成套设备、DC-DC直流智能母联和智能高频开关充电模块及站用电源监控系统组成,可实现功能:1以DC-DC智能母联搭建出两段直流系统的在线热备用框架,当发生直流母线失压或欠压时,能自动保持直流母线的连续供电特性,保证直流系统供电可靠性;2.不脱离直流系统下蓄电池远程在线核容放电(所放电的电能回馈电网)和蓄电池全状态多变量数据的远程实时监测、维护,替代原有静态、离线、人工的蓄电池运维模式,及时发现蓄电池隐患,提高运维效率;3.实现直流充电机对交流输入低电压和缺相的适应性的措施,进一步保证电网故障初期直流系统的运行稳定性;4.搭建一套完整的蓄电池远程后台维护系统,可管理500个变电站的蓄电池系统,可实现站用电源系统的实时监测、蓄电池自动在线养护、历史数据保存及分析、蓄电池性能综合评估、蓄电池劣化的提前预警等,提高蓄电池维护效率、节约人工成本。
基于人工智能融合物联网多维感知的
变电站、配电室等电力站所作为设备密集区域,需要运维人员定期进行巡检以确保设备的正常可靠运行。变电站内设备种类繁多,需要巡检的点位众多,运维人员巡检工作量较大;配电室常处于生活社区、工业园区等内部,数量众多且位置分散,很难实现定期的逐个巡检。针对上述背景,智洋创新提出基于人工智能融合物联网多维感知的站所智能巡检系统(以下简称系统)。以变电站、配电室等电力站所为场景,综合物联感知、信息通信、数据融合及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步实现数据管理全景化、运行状态可视化、异常分析智慧化和运维巡检高效化,从而可以及时发现现场隐患,保障电力站所安全运行,并能减轻运维工作量,提高运维效率。
基于神经网络的高寒地区CF4和SF6/CF4检测
高寒地区须携带多台仪器以满足3种不同量级SF6气体中CF4气体浓度的检测需求,现场运维效率低且仪器购置成本高。为此,首先设计了一种基于热释电检测技术的SF6气体中CF4气体浓度检测仪器,可自动选择不同的放大电阻以实现多量程切换。然后提出了BP和PSO-BP 2种神经网络温度-压力协同补偿模型,并通过搭建高效模拟实验平台为模型预测提供数据支撑,预测结果表明,PSO-BP神经网络优于BP神经网络。最后将PSO-BP神经网络温度-压力协同补偿模型内置于多量程检测仪器CF4气体浓度检测仪器。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该检测仪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小量程和大量程检测误差和重复性分别不超过±2%和1.6%,混合比量程下误差和重复性分别不超过±0.5%和0.2%,对高寒地区电网运维检修具有重要作用。
信创赋能,安全升维:电力行业新一代云计算机的范式跃迁之路
针对电力行业终端设备分散管理难、数据安全风险高、信创落地兼容性差等痛点,介绍了“云上真机”架构理论,构建了以“计算刀片集中化+图像加密传输+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的云PC体系。重点分享了三大技术创新:通过主机刀片化将物理设备浓缩至数据中心,实现算力集中与快速维保;基于硬编硬解视频流技术保障前端60帧无损体验与5%高丢包率、300毫秒延时下的体验;创新多安全域隔离方案,在单终端支持多显示器独立访问物理隔离网络。该方案已应用于国网、南网等企业的办公、研发、调度等七大场景。 他强调“终端是数字化转型的最后一道关口”,根源在于业务系统与人的交互需要通过终端实现,而传统分散式PC管理模式难以满足电力行业高安全、高效率需求。他认为“真机性能与云化管理的结合是破局关键”,需通过主机云端化实现数据零泄漏(如移动办公设备丢失时数据100%不流失),借助双桌面沙箱解决信创兼容难题。实践表明,该方案使运维效率提升数十倍(1人支撑2000终端),研发环境配置时间从2天压缩至2小时。建议优先在调度控制中心、移动检修等强安全场景落地,通过多屏一终端架构提升工作效率50%以上,为电力终端管理提供“安全+体验+信创”三位一体新范式。
5G+全域应用助力华能水电智慧转型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能源电力行业逐步从大机组、大电网向电网管理智能化转型。当前,糯扎渡水电站在管理运营过程中存在以下痛点:一是电厂边界防护困难。糯扎渡占地358万平方米,大坝高261.5米,海拔落差大,涉及空域、水域、地域的安全防护,有线覆盖困难;二是设备监测维护难。电厂涉及上千个仪表设备,读表测量工作量大、实时性差,且目前对设备的运行状态监管没有形成数据模型,无法精准、高效的检测设备运行状态;三是水下和地下巡检难。地下主厂房环境复杂,重点巡检区域繁多,且厂内设备数量大、维护效率低,缺乏数据沉淀、管理和应用。为解决上述难点,糯扎渡水电厂联合移动、中兴等企业利用5G、大数据、AI等技术提高电厂生产运维效率以及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损耗,促进节能减排,助力实现无人化生产、智慧化管理的转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