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63条 风险防控
行业要闻

国家电网:全场景强化风险防控 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水平

发布日期:2022-05-10

随着电力业务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数据交互场景越来越多,电力信息系统也面临更多网络安全方面的挑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各单位强化技术、管理创新,推进全场景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和全国两会电力保障期间确保了电力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本报特分享相关单位经验做法。

997次浏览
PPT

国网四川电力高压开关柜运检管理经验交流

发布日期:2019-07-01

面对高压开关柜全寿命周期中的各种难题,四川公司经过长期的探索,总结出了“防控结合”的高压开关柜综合治理模式。“防”是针对高压开关柜的特点,多措并举降低高压开关柜故障率;“控”是降低高压开关柜故障的破坏力,控制故障影响范围。在强化安全风险防控方面,主要采取了压缩后备保护定值、加装高压开关柜母线保护、强化防爆技术措施、强化开关柜防误操作等四项措施。

984次浏览
标准动态

《智能配电网风险辨识与评估推荐性实践》IEEE标准获批发布

发布日期:2023-05-08

2023年5月4日,从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获悉,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科院)牵头编制的IEEE标准《智能配电网风险辨识与评估推荐性实践》获批发布。该标准是世界首个智能配电网风险防控方面的标准,可为大规模分布式电源和柔性负荷接入条件下的智能配电网风险辨识与评估提供规范化的方法指导与技术路线。

456次浏览
成果

基于“互联网+风险管控”的生产作业安全 管控系统

发布日期:2019-05-30

电力生产作业具有点多、面广、散布、规范性强的特性,受客观发展环境和主观发展要求多种影响,电力作业的安全制约要素呈现多样化、不确定性和波动性的趋势。随着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建设步伐日益加快,以提升城市品质为目标的架空线入地重大工程深入推进,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国网上海公司”)面临的电力生产作业任务更加艰巨,作业技术更加复杂,对安全生产的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在电网建设过程中,各类新技术、新设备被广泛应用,安全风险防控手段需要同步创新。 但当前电力生产作业仍然面临巨大挑战:一是传统生产作业跟踪、监督及反馈渠道缺乏有效手段,致使项目未按计划严谨执行;二是分包项目安全管控难度较大,安全管控措施落地实施有待加强,安全生产中仍存在较大隐患;三是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导致现场作业安全监督机制难以有效落实到位。 为此,国网上海公司借助互联网技术,集成应用了大、云、物、移等前沿技术、装备,开发完成了基于“互联网+风险管控”的生产作业安全管控系统(以下简称“系统”),通过强化作业计划刚性执行、强化安全规范管控、强化现场作业安全监督,创新性的形成基于“互联网+风险管控”技术成果。

关键词:
449次浏览
成果

基于大数据的电力生产安全风险管理

发布日期:2019-05-29

安全生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千重大间题的决定》强调要“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退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意见》文件精神,要求企业要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危害辨识,建立健全分级管控制度的“双控”体系建设的相关要求。习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性安全为代价的红线意识,以防范和遇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系统建设,统筹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 目前电力企业,特别是流域梯级电站群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大渡河流域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区域地震烈度高、地质灾害频发,梯级电站群坝高库大、装机规模大,运行安全涉及国计民生,对流域梯级电站群安全风险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2014年大渡河公司提出了“智慧企业”的建设目标,站在企业整体的角度,强化物联网建设、深化大数据挖掘、推进管理变革创新,将先进信息技术、工业技术和管理技术深度融合,围绕实现企业全要素数字化感知、网络化传输、大数据处理和智能化应用,并最终使企业呈现出“风险识别自动化、决策管理智能化、纠偏+升级自主化”的柔性组织形态和新型管理模式。 流域梯级电站群运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平台的建成,实现了安全风险智能感知和识别、风险分级管控和预警,对子提升梯级电站群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大力推动国内外流域梯级电站群的安全生产管理及风险防控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在类似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中具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大数据,安全风险管理
385次浏览
PPT

配网安全提升关键技术思考与实践

发布日期:2024-06-12

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助力配电网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聚焦“压实责任”强化安全风险防控,建立网架、设备、信息多维安全观,夯实本质安全基础。推进网架形态、装备水平升级,实现网架结构清晰坚强、供电能力合理充裕、设备设施健康可靠、供电质量持续提升。

关键词:
372次浏览
成果

国家电网公司物力集约化管理实践与创新

发布日期:2021-11-12

在国家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公司物资专业秉承“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围绕“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战略目标,适应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需要,以“集中、统一、精益、高效”为目标,深化物资管理体系建设,完善“一级平台管控、两级集中采购、三级物资供应”运作模式,深化“四个机制”建设(集中采购机制、供应保障机制、质量管控机制、风险防控机制),着力提升“五种能力”(体系协同运作能力、业务集中管控能力、资源优化配置能力、需求快速响应能力和队伍专业管理能力),构建了集中统一、精益高效的物力集约化管理体系,打造了“公平公正、诚信规范”的招标品牌,建立了高效协同、保障有力的物资供应快速响应机制,搭建了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物力集约化信息平台,探索了一条国家电网特色的物力集约化管理之路,为公司加快“两个转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
358次浏览
成果

以末端业务融合为特征的一体化供电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发布日期:2021-10-08

电网末端业务的分割是制约供电企业提升供电服务保障能力的管理瓶颈。本项目以承担国家电网公司业务融合试点为契机,依托智能电力物联技术推进营配业务末端融合,构建一体化供电服务保障体系,完善顶层设计,优化内部组织架构,因地制宜,优化整合末端与核心部门设置,推行市、县、供电所三级垂直管理模式。依托台区经理负责制,构建网格化客户服务模式。拓展台区经理综合业务能力,建立网格化客户服务模式,打造营配专业复合型人才队伍。深化末端数据贯通,提高基础数据保障。开展末端数据采集与治理,提高源头数据质量,搭建末端数据融合支撑平台,提高数据集成效率,建立数据同源维护机制,保障数据一致性。智能电力物联技术推动末端业务融合应用。提升设备智能感知能力,打造输变配主动运维模式;采用多种大数据算法,建立末端业务分析模型;开发智能营销全业务终端,助力末端业务融合应用。拓展新能源业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方位推进电网末端新能源业务开展,主动引导客户实施电能替代项目。建立完善的全员综合保障体系。推行精益工分制全员绩效管理,健全安全风险及廉洁风险防控机制。 本项目实施后,处于电网末端的供电所内营销和配电不仅业务融合,对于配电线路和设备故障可快速响应,自主抢修,运维能力显著增强,有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稳定。通过构建一体化供电服务保障体系,基层供电所结构性缺员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优化整合后,全能型供电所集10千伏运维抢修、营销服务、业扩报装、光伏发电及电动汽车等新型业务受理于一体,业务融合覆盖无死角,组织模式更加集约高效,大幅提升供电服务保障能力。大连供电将低压光伏发电、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运维等新型业务由市、县公司下发至全能型供电所管理,在业务受理、现场勘查、合同签订等环节大大缩短了并网时间,新能源接纳业务蓬勃开展,电能替代惠及广大客户。本项目深入推进末端业务融合,拓展新能源业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同时建立完善的全员综合保障体系,从而不断提高末端电网安全运行水平,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有效提升供电服务保障能力,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辽宁省公司及国网公司均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关键词:
345次浏览
成果

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风险防控机制构建与实践

发布日期:2021-10-29

国网北京城区公司按照“成体系、可操作、见实效”的总要求和“简便易行、管用实用、可控在控”的总原则,坚持“权利即责任”、“有权必监督”、“知行求实效”三个理念,以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为核心、以拉列“权力责任清单”为主线、以监督权力运行为重点、以重大问题责任追溯为保障,突出问题导向,紧盯重点和关键少数,阳光决策用权,聚焦监督执纪问责,进一步增强干部员工纪律规矩意识,形成以制度流程管人、管事、管权、管企业的氛围,为企业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和良好政治生态。 聚焦重点关键,廉政防控成体系。强化顶层设计,布局源头防控,形成“廉政责任共担一一晾晒权责清单一一紧盯关键少数一一同步监督检查一一梳理暴露问题一一严肃执纪问责一一典型案例教育一一科学体系预防”的闭环管控机制,实现“两个责任”清单化、权力运行阳光化、敏感问题透明化、风险管控规范化。 嵌入业务流程,“两个责任”可操作。选准党风廉政建设与公司业务的结合点和着力点,“立规矩”完善“领导班子-部门”双层“三重一大”集体决策机制,修订事项清单,建立配套细则;“明责任”系统梳理11个重点领域26个业务流程,嵌入5级管控程序,拉列26份权责清单,有效发挥业务部门第一道防线作用;“强执行”党政同责实施,由上至下层级推进,落实落细“两个责任”

334次浏览
成果

基于精益感知的大型城市配电网风险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发布日期:2021-10-19

城市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关乎国计民生。感知体系是其可靠运行的基础。立项之初,大型城市配电网感知设备往往局部配置冗余、整体感知能力不足,经济性较差;感知数据完整性、精准度不高,风险防控缺乏数据支持和有效方法;提高电网精益感知水平迫在眉睫。随着分布式电源大量接入、智能化设备快速推广,城市配电网规模愈加庞大,加速向多源协同、信息物理融合的复杂系统演变,对感知和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突破精益感知与风险防控技术意义重大。 长期以来,大型城市配电网精益感知和风险防控领域面临三大难题:①网架结构多样、运行不确定性强,兼顾经济性、可靠性、可观性等多目标的感知设备精准配置难度大;②终端设备运行环境复杂、元件耦合度高,信号交互干扰,设备-系统多层级、多类型数据可信提升困难;③城市配电网呈现源网荷交互、信息物理耦合、中低压协同等特征,风险主动防控十分复杂。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网科技项目支持下,团队历时6年产学研联合攻关,取得三方面重大技术突破:①建立了兼顾可观性、可靠性的中低压配电感知设备优化配置模型,突破了基于改进差分演化算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的配置方法,优化感知设备位置、类型;②突破了感知终端多维可信诊断技术,攻克了融合参数识别与过零同步的拓扑自动辨识方法,提出了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与数据流异常检测的主站-终端双重校核技术,异常数据识别准确率超过97%;③提出了信息物理协同的配电网“设备-网格-系统”多空间尺度风险感知技术,突破了考虑时滞影响的功率波动协同平抑技术,发明了融合配用电信息的中低压故障快速识别与分级供电保障方法,提升了风险防控能力。 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发表论文33篇,发布国标等技术标准8项,出版专著1部,登记软著8项,研制软硬件8套。项目通过了中电联组织的成果鉴定,中国工程院罗安院士任组长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配电网感知设备优化配置和精益化感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成果在天津、杭州等20多个大型城市率先应用,并规模化推广至陕西、贵州等23个省,感知体系建设成本降低8.35%以上,异常量测数据识别准确率超过97%,有效平抑了分布式电源、“煤改电”等电能替代负荷大规模接入后带来的风险,直接经济效益超10亿元,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进博会等重大活动保电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间接效益数十亿元,促进配电网感知与防控从“粗放+被动”向“精益+主动”转变,为支撑“新基建”、推进城市能源变革提供了坚强技术保障。

关键词:
304次浏览

热点资讯

1

国网智研院总工 贺之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倒逼电网技术加快升级

2

电力绝缘子40年技术回顾与展望——制造篇

3

《电力行业关键设备供需统计分析报告2023》上新了!

4

赵伟 褚温家 张晶:以新能源主动支撑技术 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5

“双碳”目标下的低压智能配电台区应用设计

6

河南新型储能政策:调峰0.3元/度,租赁200元/度·年,用户侧有奖励!

7

电线电缆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实施细则(2022年版)发布

8

新型电力系统中抽水蓄能定位与发展前景

9

2023年变电智能运检优秀论文征集

10

EPTC双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