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74条 成果鉴定
成果

自主化核设计软件包PCM研发与应用

发布日期:2018-06-06

CGN目前使用法国AREVA公司的堆芯设计软件包SCIENCE进行工程设计和运行技术支持。这套软件在技术上做了很多的限制,带来了一些重大问题,如:1)软件仅允许用于中国境内的民用反应堆设计,限制中国核电在全球核电市场的发展;2)软件核心原理未知,导致工程设计领域的关键技术没有掌握,制约中国在反应堆设计中的突破和创新;3)软件支持的反应堆堆型有限,仅限于某些特定的压水堆堆型的特定运行模式。为解决制约中国核电设计技术发展的瓶颈,追切需要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堆芯设计软件,摆脱核电设计领域对国外的依赖。为此,CGN决定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堆芯设计软件包PCM。 PCM软件包完全自主开发,从根本上解决了反应堆堆芯核设计软件的知识产权问题,申请了4个软件著作权,通过了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的科技成果鉴定,获得了际可强院士等行业内专家的好评,并在以下方面实现了创新:1)在国内首次完成以特征线法为求解器的组件计算(PINE)与使用微观燃耗方法的堆芯计算(COCO)相结合的综合技术研发,可以给出高精度的少群截面并充分考虑堆芯的燃耗历史效应,具有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2)在国内首次自主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量图分析程序MAPLE,并应用于工程实践;3)在国内首个完成核设计软件包系统的不确定度分析,建立不确定度分析方法,相关不确定度因子可应用于反应堆工程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PCM软件包是在如下方面和国际同类专业软件具有类似的先进特征:1)先进组件燃耗处理方法;2)采用粗网有限差分技术和并行加速特征线法输运计算;3)采用解释器方法,方便堆芯计算各个功能实现;4)采用薄板样条函数(TPS)重构技术。

关键词:
432次浏览
成果

基于光纤技术的发电机保护工程设计及应用

发布日期:2018-06-06

智能电网是全球电力行业的新话题,不同的国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研究和实践智能电网,随着光纤技术的发展,当前国内基于光纤技术的电子式互感器在数字化变电站中广泛应用,并取得重大进展,IEC61850正在从变电站走向整个电力行业自动化领域,相关技术越来越成熟,它克服了传统互感器绝缘复杂、体积大且笨重、易饱和等缺点,为光纤技术在发电机保护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创造了条件。基于光纤技术的数字化电厂的发展可以降低发电成本、提高电能质量、减少设备故障率,最终实现电厂的安全运行和节能增效。基于上述情况,本项目针对基于光纤技术的光学电流互感器的数字化发电机保护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开展光纤回路的功能定义、接线技术、标识等方面设计及应用。 本项目创新点有:1)提出基于光学电流互感器的多种多重差动保护方案,提高了内部故障主保护整体性能,是光学电流互感器在发电机组上的首次应用。2)设计并研制了发电机专用光学电流互感器,克服了传统互感器绝缘复杂、体积大且笨重、易饱和等缺点,适用于发电机恶劣运行环境。3)基于介质黏带减振的光学互感器抗振动技术,从而实现了对传感光纤的振动缓冲,提高了传感环的抗振动能力。4)集成式光纤测温精度补偿技术,在温度循环试验中比差变化小于0.15%,角差变化小于1分,均远优于国标。5)新型光纤接线技术,解决光缆分理、接入等问题,实现光纤的在线维护。本项目成果从根本上解决了发电机继电保护技术现存的请多问题,是国内外唯一基于光纤技术应用光学互感器的发电机保护,它在主保护性能、变频相量算法精度等方面均优于常规发电机保护。与国内外现有光学互感器相比,项目研制的发电机专用光学互感器安装灵活、电流线性测县范围更广、具有更好的振动和温度特性。本项目成果,获得专利授权4项,发表论文2篇,成果鉴定报告1项。

249次浏览
成果

变电站OPGW终端安全监测系统

发布日期:2019-05-29

随着国内电网建设,OPGW光纤通信进入大规模应用,支撑着电力通信骨干网,承载着电网生产信息。目前全国各地陆续发生运行中的变电站OPGW终端发生引下缆雷击断股,感应电电蚀断股,脱缆缺陷故障等,因其OPGW终端引下缆运行状态尚无监视手段,不能提前发现OPGW运行故障,影响智能电网的安全运行。 孝感公司研发的《变电站OPGW终端安全监测系统》先后在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湖北界岭风电场、中广核大悟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擂鼓台风电场、湖北孝感电网110kV~220kV变电站等进行丁试点工作,运行状况良好,大幅减少丁接地电阻的测量时间,免除了人员登高操作危险,产生丁较大经济效益、安全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丁OPGW骨干网安全运行率,为变电站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提供丁参考依据。本项目通过丁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科技项目验收和湖北省电机工程学会科技成果鉴定,本项目成果在我国变电站应用前景广阔。

218次浏览
成果

长期运行交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变化及影响评估技术与应用

发布日期:2021-09-07

输电线路电磁环境是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问题,经常发生邻近居民阻止项目建设、投诉电磁环境伤害的纠纷事件。电磁环境已经成为电网建设及运营、电力供应的重大外部制约因素。电晕放电和电磁环境控制措施是在输电线路设计与建设阶段实施的,然而,输电线路投运后导线表面持续积污,表面状态粗糙度持续改变,引发电晕特性持续改变,电晕放电恶化,电磁环境劣化甚至超标,但目前不掌握定量性的变化规律,亟待解决;电磁环境预测是线路设计中极为重要的关键环节,目前工程上通用的平面镜像法缺乏对复杂状况的预测能力,需要补充提高;电磁环境纠纷往往起源于对电磁环境的过度忧虑,消除疑虑的人体电磁感应评估技术有待发展提高。 针对上述技术需求开展攻关,本项目提出了电网长期运行实际导线表面状态的定量测试方法,建立了长期运行导线表面特征图谱库,取得了以往未知的长期运行导线表面状态的变化规律和量化数据,发现了导线表面粗糙度随运行年限和污区等级变化的规律,提出了表面粗糙度 Ra 计算公式。实现了对运行中导线表面状态的量化评估,为电晕放电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发现了长期运行输电导线电晕特性、电磁环境的变化规律及量化数据,提出了导线粗糙系数定量计算方法,指导输电线路设计实现电晕放电和电磁环境精准控制,避免长期运行后电晕放电恶化,确保输电线路全运行寿命期内电磁环境始终达标。建立了复杂地面情况下的输电线路工频电场模型,对斜坡地面首次采用几何变换处理方法,对一般复杂地面采用表面电荷模拟,实现了复杂情况下工频电场强度的预测评估,计算简化,效率提高,提高了复杂状况电磁环境预测能力。结合有限元法和模拟电荷法的各自优势,提出并建立了基于有限元法和模拟电荷法及表面电荷法的工频电场混合模型。建立了工频电磁场人体电磁感应模型,实现了人体电磁场分布计算,实现了人体电磁感应评估,提高了计算效率。 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 3 项,实用新型专利 1 项,软件著作权 2 项。发表论文 17 篇,SCI/EI收录 10 篇。项目成果自2015 年 1 月开始应用,目前已经在 170 条 110kV-500kV 输电线路设计中应用,在数百个环保技术服务、环评和安全卫生评价等项目中应用,效果良好。项目成果使输电线路全运行寿命期内电磁环境达标,避免超标影响电网建设运营、电力供应和人体健康,同时防止过度控制造成建设成本浪费,具有重大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前景。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关键词:
208次浏览
成果

配电设备早期故障精准诊断控制技术及应用

发布日期:2021-09-28

项目针对我国配电网低压配电设备智能运检、保护器试跳和线路电压调节等技术难题,研发了带边缘计算技术的终端、保护器性能自动检测和线路电压自动调节等装置,实现了低压配电网状态的感知范围、精准研判和智能处理。 主要创新点:一是研制了低压配电柜短信终端和智能控制终端,发明单、双交叉运算判据方法对多个传感器与监测仪数据进行处理,开发了早期故障诊断程序嵌入终端和保护器主处理器,提出了故障类型自动识别的方法,解决了故障早期预警并精准隔离。二是采用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提出了对保护器内部部件进行检测前、中、后的故障诊断方法,研制远程自动接地动作试验装置,形成了变、线、户故障早期诊断网络。三是提出了采用线路电压采样控制无功投切技术,研制了便携式调压自动无功补偿装置,提出了低压配网首末端电压协同治理的方法,解决了线路电压的自动调节。 根据浙江省技术经纪人协会科技成果鉴定委员会认为,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远程漏电保护器故障及交流接触器堵塞或故障判断装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已获授权专利28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论文9篇。项目整体技术应用地区,公变侧故障早期诊断误报率下降了14.57%,诊断时间从原15min降至2min,缩短每座公变25min巡视时间;保护器停电检测时间缩短了35min,正确率达到100%;线路和用户侧故障早期诊断时间从原60min降至2min。项目还获得了行业内外广泛关注,入选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配电网建设改造创新成果及应用案例汇编》,2019年被国网列入科技成果转化目录,2020年1月又与上海置信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签订了《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许可意向协议书》,因此,本成果系列产品推广前景巨大。

关键词:
207次浏览
成果

基于深度学习的电网图像识别平台研究与应用

发布日期:2021-07-26

本项目采用微服务架构模式,运用“云大物移智”等技术,设计了支撑电网全业务领域的图像识别平台架构。从电网实际业务需求出发,基于深度学习框架设计了一组适用于电网领域的通用算法,通过微服务化的方式进行封装,统一对外提供服务,实现与各业务系统深度集成应用。 平台自上线以来,已与生产、营销系统实现集成应用,并支撑南山智慧营业厅的运营推广。截止2017年12月31日,平台图像识别服务共被调用约10.7万次,其中文字识别服务被调用约9万次(准确率为98.5%)、图像识别服务约1.5万次(准确率为97.3%)、人脸识别服务约0.2万次(准确率为98.8%)(按5%抽样进行人工比对)。平台成果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项目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95次浏览
成果

智能配用电大数据关键技术及应用

发布日期:2021-09-09

该项目属于电力信息及其应用方向。配用电数据特征呈现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维度高、时序增加、多源异构、噪声强、价值密度低的特点;业务特征呈现高维高密度数据处理、实时高速计算、大规模后台批处理的特征,亟需解决配用电海量多源异构数据集成存储、高效处理、应用分析中的技术难题。本项目在国家 863 计划、国网公司、上海市科委等科技项目支持下,取得了系列成果, 本项目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5 项,登记软件著作权 14 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40 篇,发布标准4 项,其中国家标准 3 项,获得 2018 年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成果鉴定认为:项目成果在配用电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存储、高效处理、应用挖掘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并形成应用推广,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海量时序用电数据索引技术、分项用电设备级的数据解构算法、基于数据关联模型的中压配电网网架优化方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92次浏览
成果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成套设计及核心装备系列国家标准

发布日期:2021-09-30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成套设计及核心装备系列国家标准,包括1《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成套设计规范》、2《柔性直流输电换流器技术规范》、3《柔性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设备技术要求》,均由南方电网科学研究有限责任公司牵头编写,为世界上首次制定,技术创新难度大,标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本项目之前,世界上尚无相关国际标准参考,南网科研院突破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领域三个重要技术方向,包括成套设计、换流器、控制保护核心技术,研究成果形成国家标准,规范了国内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成套及核心装备设计情况,为成套设计及核心装备设计、制造、试验、验收提供直接参考依据,意义重大。 项目团队依托国家863计划课题,通过多年技术攻关,完全掌握高柔性直流输电关键技术,在成套设计、换流器、控制保护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形成技术标准,并率先实现工程应用,引起巨大社会反响: 1.标准1中第4、6、7部分,世界上首次提出了百千伏级高压柔性直流输电系统集成设计方法,实现了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和区域电网互联的整体工程应用。 2.标准2中第5、6部分,世界上首次设计了自主化的高压大容量柔性直流输电换流阀关键装备,实现了直流电压从±160kV到±350kV、输送容量从百兆瓦到千兆瓦的跨越式突破。 3.标准3中第5部分,世界上首次提出了柔性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设备的体系化技术要求,有效支撑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控制保护系统的研发。 4.标准1中第9部分、标准2中第7部分、标准3中第6部分,世界上首次提出了覆盖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研究、装备研制、主设备试验的试验技术。 项目获得专利15项(发明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论文14篇,专著1部。相关成果通过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多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研发的千兆瓦级柔性直流背靠背系统装备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本系列标准已成功应用在云南电网与南网主网鲁西背靠背直流异步联网工程、乌东德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直流示范工程、三峡如东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示范项目中的系统成套设计、换流阀、控制保护等核心设备研制中,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项目完成的国家标准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的直接体现,通过成功实施和推广应用,建成了产学研用科研团队,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带动了国内高压大容量柔性直流输电换流器、控制保护等核心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了我国能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践行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90次浏览
成果

配电自动化终端智能检测仪

发布日期:2021-04-28

随着智能配网的快速发展,配电自动化终端需求日益增长,配电自动化终端智能检测仪将得到广泛应用。 研制的装置结构简单,拓展性强,操作方便实用性高,符合配网点多面广、环境复杂的特点。该装置投资成本低,使用效果好,不仅可以应用于终端定检工作,同样可以应用于一二次设备联调、自动化设备到货验收等工作,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大幅度减少了停电时间,提前预防问题终端导致的线路故障。通过科技查新及成果鉴定,全国未有此类装置,该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我们将装置各部件标准化模块化,并且将其纳入规范化管理,编制了使用说明书和作业指导书,具有极强的可复制性,适宜在全国电力行业全面推广。

184次浏览
成果

直流输电换流阀晶闸管级回路功能测试装置研制与工程应用

发布日期:2021-10-25

特高压直流输电是当前唯一可实现将万兆瓦级电能高效率输送至两千公里以外的先进输电技术,作为高压直流输电的核心设备,换流阀运行可靠性直接影响整个直流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 换流阀是由晶闸管、阻尼电阻、均压电阻、电抗器、晶闸管级触发监测单元等数百个元部件构成的复杂电力设备,任一元件故障都会对换流阀可靠运行带来严重影响。如何在换流阀生产、工程调试和停电检修阶段对全部元件参数、功能、相互配合进行系统测试是换流阀设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技术长期被三家国外公司垄断。 2010年,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成功研制了国内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5000型直流输电换流阀,并通过国家能源局技术成果鉴定。为确保换流阀工程应用可靠性,继续开展换流阀测试设备的开发。针对晶闸管级阻尼回路参数测量方法、触发监测单元触发保护功能测试方法和阀基电子设备闭环测试方法等关键技术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于2015年研制成功国内首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换流阀晶闸管级功能测试设备,并陆续在哈郑西门子换流阀改造和灵邵直流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成为A5000换流阀设计方案验证、出厂测试、现场调试和检修期间潜在运行风险排查的有效手段。

181次浏览

热点资讯

1

《电力行业关键设备供需统计分析报告2023》上新了!

2

2023年变电智能运检优秀论文征集

3

EPTC双周刊

4

“EPTC智巡榜”年度优秀企业征集

5

2023年EPTC大事记

6

关于举办2023年(第六届)电力信息通信新技术大会暨数字化发展论坛的通知

7

“双碳”目标下的低压智能配电台区应用设计

8

王志伟:全面推进合规管理 护航企业发展行稳致远

9

4个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项目!西安发布2023年北跨发展重点建设项目

10

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 推动“双碳”目标有序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