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用智能检修电源箱汇报
本次演讲PPT首先介绍了国网苏州供电公司潘晓明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李博技师创新工作室的情况,并对站用智能检修电源箱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项目来源、项目背景、总体设计思路和技术创新点,最后总结展望苏州供电公司对站用智能检修电源箱的未来布局,在最后简单介绍了潘晓明劳模创新工作室其他优秀创新成果。
配电网智能检修支撑实践与思考
智能配电
三维立体创新的电力点检、 开发及应用
该成果主要应用于电站设备管理与检修管理。 三维可视化智能检修系统,能够实现设备的虚拟拆装等过程,而不需要消耗现实资源,对发电行业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三维结构化模型的基础上,建立高精度 3D 设备模型数据库,进行人机交互式训练,实现模型“从整到零,从零到整”的过程,同时显示各组件名称,从而实现对设备基本信息、结构组成、工作原理、标准操作以及故障分析等内容进行可视化培训,达到对设备拆解与组装的目的,帮助培训对象深化对设备结构的掌握程度。 三维点检分析系统建立一套基于完整的彭水水电站地形、地质、枢纽等水工建筑物、库区地灾灾害管控为主体的水工三维点检分析系统,并以三维信息模型为基础建立工程数据中心,提供模型服务和数据服务,形成基础数据平台,通过数据库服务器后台数据接口软件接收来自局域网内原有的水工点检系统和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的数据(简称监测数据)、视频监控数据、设备台帐等数据,形成以电站枢纽三维模型与监测数据、消缺数据等其他业务数据的关联和集成,将数据在 WEB 端集成展示,高效方便查询关键数据,为水工建筑物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撑。达到水工建筑物“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实现水工建筑物全寿命周期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应用水工三维点检分析系统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和健康水平,确保水工设备的安全运行,使大坝安全管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成为可能,为智能水电站水工设备远程监控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风电场智能检修技术导则
基于安全可控的智能化风电场建设研究与实践
基于安全可控的智能化风电场建设过程中,由于所属风电场均处于远离城市的草原和高山台地中,点多面广,多数风机处于公用移动网络盲区。综合考虑国家、行业对电力系统网络安全的安全技术要求和风电场特点,本项目未采用多点WIFI等安全性能不足、覆盖面积较小的无线网络技术,创新应用TD-LTE 无线宽带通信技术在各风电场建立了安全可控、全域覆盖的无线专用网络,部署了网络安全防护态势感知系统,研发应用了具备全面感知、智能控制、智能检修等功能的精细化管理系统,智能化风电场建设取得了预期成效。 通过建立以安全可控网络为基础的智能化风电场运维管理一体化平台系统,有效提升风电场运维效率和运维技术水平,降低生产运营成本,减少故障停机时间,提高风电场发电效益,同时提高运维管理水平和运维人员安全保障水平。该项目已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7项。项目研究成果为风电场智能力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经验,有效解决了风电场偏远机位移动信号无法覆盖的问题,可实现作业过程的实时监视与管理,包括GIS轨迹跟踪,风机桨叶、集电线路无人机智能巡检,电子化两票,减少运维时间成本。该项目在风电行业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慧眼”一基于识别技术的“5W+1H”智能检修系统
本项目是一款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检修辅助系统,可对电力系统内高压设备零部件全面感知扫描识别,并根据识别结果,从数据云端提取零部件全生命信息,帮助运检人员安全、准确、迅速解决各类设备问题。运检人员透过摄像头,扫描故障元件,利用降维算法与图像识别技术,迅速准确地分析信息特征,与后台数据对比分析,并在手机端显示该元件的“5W+1H特殊信息”。系统软件自 2019 年 3 月投入使用,先后共计在 1 座 1000kV 特高压变电站,2 座 500kV 智 能变电站以及 4 座 500kV 常规变电站的基建、巡视、缺陷处理等现场进行应用,有效提升作业 效率,大大完善了备品备件的管理水平,大幅提升设备运行稳定性,有效强化了运维检修班组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慧眼”系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其功能可拓展应用于各类变电站、发电厂的运维检修工作,因此该项目可在国网公司及发电企业内推广应用,同时,元件扫描功能可在各类远程办公等其他机械制造行业进行拓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