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智慧能源服务平台建设成果
通过省级智慧能源服务平台的建设,能够突破资源、时空、环境约束,人人利用清洁能源,实现新能源高效利用,构筑能源发展新格局。将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降低弃风弃光率,能够改善自然环境,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年内充分挖掘社会可中断负荷资源,完成了占最大负荷5%的可调节负荷资源库构建,已具备74万千瓦毫秒级、秒级精准负荷控制能力,持续提高大电网安全运行水平和清洁能源消纳能力,利用市场化手段,在弃风(光、水)时段,提升冰蓄冷空调、蓄热式采暖、客户侧储能等负荷水平,促进电力供需平衡,清洁能源消纳。
三峡近区电网优化工程投产
4月30日,2022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三大重点改造工程之一——三峡近区电网优化工程投产。工程投运后,华中电网安全稳定水平进一步提升,解决了三峡近区短路电流水平偏高、电磁环网潮流穿越、电力疏散能力不足等问题,使丰水期恩施地区电力外送能力最大提升80万千瓦,湖北西电东送通道输送能力最大提升95万千瓦,鄂西丰富的清洁能源消纳力度进一步加大,可有力支撑区域“双碳”目标的落实。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智慧配电网+”实践探索
在“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的背景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电能替代、多能互补、能效提升等“大云物移智链”技术的发展和突破,电动汽车、电采暖、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推广,配电网形态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未来必将成为分布式清洁能源消纳的支撑平台,多元负荷信息集成的数据平台、多利益主题参与的服务平台,需要加快从技术、功能、形态上推动配电网向能源互联网转型升级。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智慧配电网+”,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以电网智慧化升级实现零停电感知——天津大张庄“雪花网”智慧能源小镇建设实践
天津市北辰区大张庄是首批国家级产城融合综合示范区,为满足示范区清洁能源消纳、高端制造业发展和居民美好用能的需求,天津公司两次对区域电网进行改造升级。通过建设交直流柔性混合配电网,配套4回全光纤纵差保护线路,实现配网”零闪动“。在此基础上,通过建设天津公司首创的国际领先“雪花网”,以3座变电站为组团形成联络,汇集6回线路形成独立馈线集群,搭建了适应能源互联网发展的更大、更坚强的能源配置平台,支持负荷大范围灵活转移,显著提高线路利用效率,保障配电自动化系统发挥更大作用,实现全域“停电零感知”。
国家电网备用调度体系建设运转与完善提升
随着电网快速发展,特高压大电网运行、大容量远距离送电、分布式电源接入及优质服务等对电网调度运行的连续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电网安全风险预警预控、清洁能源消纳压力、电力市场化改革等,调度机构不断推进自身的规范化、流程化、精益化管理,实现传统调度业务的在线化、智能化转型。针对以上实际,国家电网公司开展了备用调度(简称备调)体系建设,提高了电网调度抵御各类事故和社会突发事件的能力,保证了电网调度的其不间断运行。 2008 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所属各级调控机构按照总部统一部署,开展了备用调度的建设工作。到 2017 年底,公司总部及 6 个分部、除蒙东外的 26 家省公司和 310 家地市公司完成了备调建设。备用调度在数据层面实现了实时数据采集处理的备用,在技术系统层面实现了电网运行监控功能(SCADA)的备用,在业务功能层面实现了调度运行业务的备用,初步建成了覆盖国、分、省、地(县)各级调度机构的备用调度体系,为公司电网应急状态下连续不间断开展调控业务提供有力的保障,公司电网调控机构的应急防灾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
计及特高压交流工程建设的区域碳减排测算及分摊
在“双碳”目标下,特高压交流工程凭借其先进的技术手段,在消纳清洁能源、降低传输损失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但对特高压交流工程减碳效益的研究较少。以负荷落点区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特高压交流工程运行减碳效益的量化方法。首先,对送受两端电力潮流分布进行模拟计算,确定输电通道潮流比例;其次,对电源区域进行电量平衡分析,确定工程输送清洁能源电量,结合碳排放因子测算负荷区域碳减排量,利用Shapley值根据贡献度计算工程的减碳效益;最后,以实际工程为例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特高压交流工程能够通过提升清洁能源消纳能力减少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