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7条 负荷特性
论文

粗糙模糊环境下电力用户负荷响应潜力评估

发布日期:2023-12-18

深度探索用户负荷可调节潜力是国家电力市场精细化发展的迫切需求。为有效感知电力用户负荷综合响应潜力,提出一种模糊粗糙环境下的混合评估模型。首先,从经济性、用户特性、负荷特性、信息特性等4个维度构建负荷响应潜力指标体系;其次,充分考虑评估中个体判断的模糊性和群体偏好的多样性,采用模糊粗糙数对个体语义评估信息进行处理和集结;然后,将模糊粗糙熵权法和逐步加权评估比率分析法(step-wise weight assessment ratio analysis,SWARA)相结合确定指标综合权重,并采用基于模糊粗糙数的改进多属性边界逼近区域比较法(multi-attributive border approximation area comparison,MABAC)计算电力用户针对属性函数的负荷响应潜力综合评估值,从而获取潜力排序结果;最后,以多个行业的电力用户负荷综合响应潜力评估为例,验证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关键词:
440次浏览
论文

基于山地城市电动汽车负荷特性的充电设施规划

发布日期:2024-05-11

针对山地城市电动汽车充电站的规划需求,研究了山地城市道路特性,改进了充电负荷预测与充电站规划方法,主要包括:研究了山地城市道路空间特性,建立了电动汽车单车耗电模型;分析了山地城市单车耗电特性对充电负荷时空分布的影响,结合改进Floyd最短路径算法建立了群体充电负荷预测模型;考虑了充电负荷时空分布受充电站选址的影响,提出负荷预测与充电站规划迭代计算方法;以充电负荷时间维度波动更小与空间分布更均衡为目标,提出了新型山地城市充电站规划方法。通过遗传算法Matlab仿真求解表明,上述建模方法能够实现对山地城市充电站的更合理规划:一方面,显著降低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波动;另一方面,使得各站充电负荷更加均衡。

385次浏览
论文

基于ADMM的多场景县域多微电网交互运行策略

发布日期:2024-03-12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需求迎来快速增长。为了实现县域内不同负荷特性的微电网可再生能源优势互补,提高消纳率,提出了基于交替方向乘子法(alternating direction method of multipliers,ADMM)的多场景县域多微电网交互运行策略。首先,建立微电网独立运行的调度模型,在日前预调度计划中实现最优调度策略;其次,建立多微电网电能交互运行模型,利用ADMM迭代求解各微网间全局交互电量;最后,利用Shapley值法分配微网群系统的收益,降低每个子微网的系统运行成本。算例分析表明,所提方法不仅能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率,提升经济性,还能降低碳排放量,实现低碳运行。

370次浏览
论文

基于多维价格弹性系数的分时电价对负荷特性影响机理

发布日期:2024-03-13

基于23个省级电力公司经营区各行业固定用户群负荷曲线,测算多维价格弹性系数评估分时电价调整对各地区各行业峰谷时段用电的影响,并分析峰谷段电力需求对多维价格指标的敏感性。利用多维价格弹性系数定量评估各地区各行业降低峰段电量、提升谷段电量、缩小负荷峰谷差率三维电力电量指标对提高高峰时段电价、降低低谷时段电价、拉大峰谷电价比三维价格指标的敏感性。根据多维价格弹性系数分析结果可针对不同地区、行业、时段提出分时电价优化调整策略。

359次浏览
论文

考虑柔性负荷响应策略的有源配电网可靠性分析

发布日期:2023-11-02

随着大量柔性负荷以及分布式电源的接入,配电网运行可靠性受到多重不确定因素影响。提出了一种考虑柔性负荷响应策略的有源配电网可靠性分析方法。首先,采用伊藤随机过程描述分布式电源出力的时序不确定性。其次,根据柔性负荷特性以及基于一阶随机占优理论的转供容量约束提出柔性负荷滚动响应策略。最后,采用马尔科夫蒙特卡洛法对改进的RTBS6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算例分析了不同柔性负荷响应策略以及分布式电源接入容量对柔性负荷的出力以及可靠性的影响,为柔性负荷响应提供借鉴。

关键词:
267次浏览
PPT

特大型城市重大活动保供电管理实践

发布日期:2023-03-30

深圳作为特大型城市,近年来开展多次重大活动保供电,总结了一套具体做法和实践经验。同时配电网作为紧贴用户的供电系统,针对用户的保障措施多是在配网侧实施。本次主要汇报重大活动保供电在配网侧的具体做法和经验总结。本次汇报包括五个部分,首先介绍深圳市和深圳供电局及深圳局保供电概况(3-5页);二是介绍配电网保供电全流程工作机制,包括工作接收、工作落实和回顾总结(12-15页);三是介绍保供电关键技术,包括保供电关键负荷特性和保供电主要装备应用(10-12页);四是案例分享,介绍2019年央视春晚深圳分会场和2020年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特级保供电;最后介绍目前保供电面临的问题,如供电企业与用户责任界面不清,保障设备费用偏高的问题等。

关键词:
212次浏览
论文

含电动汽车的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

发布日期:2024-05-14

提出了一种含电动汽车负荷的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策略。首先,基于不同时段的负荷特性差异以及电动汽车用户的需求差异,建立电动汽车柔性充放电模型;其次,针对园区中氢能需求,建立了相关的氢能设备模型;然后,将电动汽车集群、分布式光伏和氢能设备集成至综合能源系统中,经由二阶锥松弛处理形成一体化数学模型;最后考虑具有太阳能光伏与电动汽车集群的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能量管理与能源交易,进一步分析其日常运行状态。研究结果表明:所提策略能兼顾综合能源系统运行收益和风险成本的平衡。

212次浏览
论文

基于山地城市电动汽车负荷特性的充电设施规划

发布日期:2024-04-10

针对山地城市电动汽车充电站的规划需求,研究了山地城市道路特性,改进了充电负荷预测与充电站规划方法,主要包括:研究了山地城市道路空间特性,建立了电动汽车单车耗电模型;分析了山地城市单车耗电特性对充电负荷时空分布的影响,结合改进Floyd最短路径算法建立了群体充电负荷预测模型;考虑了充电负荷时空分布受充电站选址的影响,提出负荷预测与充电站规划迭代计算方法;以充电负荷时间维度波动更小与空间分布更均衡为目标,提出了新型山地城市充电站规划方法。通过遗传算法Matlab仿真求解表明,上述建模方法能够实现对山地城市充电站的更合理规划:一方面,显著降低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波动;另一方面,使得各站充电负荷更加均衡。

关键词:
208次浏览
论文

私家电动汽车未来充电负荷特性研究

发布日期:2017-04-25

本文基于中国电动汽车发展的相关政策与发展趋势,查阅相关调研结果,分析了私家电动车的充电方式及充电时间。建立了单个电动汽车日充电负荷特性模型,并根据私家电动车不同充电行为对应的充电功率,起始充电时间等来计算电动汽车中私家车的充电负荷,求取负荷特性曲线,采用matlab软件编程模拟。通过负荷曲线对中国未来私家电动汽车充电负荷进行预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充电负荷将会对电网的运行和规划产生较大的影响,充电负荷峰谷差明显,负荷调控的潜力大。

关键词:
198次浏览
报告

长三角虚拟电厂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发布日期:2023-11-27

在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背景下,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并网也为电网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虚拟电厂作为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具备综合平衡电力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能力,协调优化电网的稳定性,有效地减轻了新能源发电波动对电网电能质量的负面影响,同时解决了电力供需之间的紧平衡问题。本报告旨在通过调研长三角地区虚拟电厂建设和运行情况,分析该地区虚拟电厂的建设必要性、运营模式、技术特点等,在此基础上初步评估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建设虚拟电厂的资源潜力,以期为长三角及其他地区的虚拟电厂建设提供参考。报告分析显示,长三角地区的电力供需差距明显,凸显了虚拟电厂建设的紧迫性,需要增加电力供给并合理调配需求侧资源;长三角各地虚拟电厂建设类型多样,发展路径主要在需求侧管理基础上实现,在技术上对信息安全、调度优化、快速响应等方面展开创新,如上海和江苏,因需求侧管理起步较早,已率先试点了负荷型虚拟电厂。此外,各地也在不断完善市场机制,积极探索不同的商业模式。例如,浙江首次开展了虚拟电厂参与备用辅助服务市场以及参与电力辅助服务结算的试运行。长三角地区的探索和创新经验为区域和全国虚拟电厂建设提供了借鉴。但该地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如分布式能源的协调控制和精准预测能力不足,以及相关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等。报告以苏州工业园区作为案例,重点研究其建设虚拟电厂的必要性和潜力。结合前期研究成果,报告基于苏州工业园区各类电力用户的行业特性和电网负荷特性,分两阶段计算不同领域可调节负荷资源潜力。研究发现,苏州工业园区可调节资源潜力较高,拥有约22.5万千瓦可调节负荷资源,以及13.6万千瓦分布式光伏和1.06万千瓦基站储能资源,对比2022年苏州工业园区最高用电负荷314.8万千瓦,园区虚拟电厂可建设资源约占最高用电负荷的11.8%。

155次浏览

热点资讯

1

《电力行业关键设备供需统计分析报告2023》上新了!

2

2023年变电智能运检优秀论文征集

3

EPTC双周刊

4

“EPTC智巡榜”年度优秀企业征集

5

2023年EPTC大事记

6

关于举办2023年(第六届)电力信息通信新技术大会暨数字化发展论坛的通知

7

“双碳”目标下的低压智能配电台区应用设计

8

王志伟:全面推进合规管理 护航企业发展行稳致远

9

4个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项目!西安发布2023年北跨发展重点建设项目

10

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 推动“双碳”目标有序实现